疫情大考话文明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抢先进入年度网络关键词,一切都在“突如其来”和“猝不及防”中开启。我们遭遇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回望“逆行”风雪路,适逢灼灼春光,花开千树,我们该怎样拥抱这个迟来的春天?又该如何面向未来的生活?聊聊文明话题恰逢其时。
疫情关乎文明兴衰。瘟疫的流行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走向。瑞典病理学家弗克汉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最近《记疫》一书也为我们了解瘟疫、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历史学视角,书中一重要观点是“瘟疫是一种文明病”,它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发展。
让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人类历史的瘟疫之害。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几遭瘟疫袭击,最终输掉了斯巴达之战,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渐失光泽。从公元165年开始,罗马帝国发生瘟疫,两位皇帝也先后染疫而终,古罗马帝国从此走向衰败。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发生鼠疫,持续近半个世纪,毁灭了罗马帝国复兴的希望。14世纪,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瘟疫光顾欧洲,2500万人丧命。16世纪,美洲大陆暴发长达8年的天花流行。19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出现七次霍乱,其影响地区之广,感染人群之众,史所罕见。
今天,新的传染疾病还在不断涌现,诸如艾滋病、登革热、埃博拉、疯牛病、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等,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本次疫情是21世纪以来,冠状病毒家族成员第三次肆虐人间,专家估测在现有160万种野外未知病毒中,目前仅知道3000种,不足0.1%。这是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给我们留下的警示。该片认为,瘟疫是导致世界文明毁灭的前列方式和最大风险。在这个意义上,瘟疫参与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影响着文明的兴衰。如果说人类文明的衰亡有着不可抗拒的“历史的合力”,那么瘟疫则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威胁之一。
陋习颠覆正当其时。此次疫情的全球暴发,意味着“下一次瘟疫可能依然是我们还未准备好应对的病毒”。如何直面未来残酷的疫情,需要反思和检视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疫情期间,“舌尖文明”“扭曲的美食观”讨论广受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传染病知识受到普及。曾几何时,狩猎果腹是人类祖先于刀耕火种时代的生存无奈,如今却成了某些人的现代“时尚”。殊不知“时尚”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因此,我们更应当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否则,就会“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疫情是一次规范文明行为、培育文明风尚的意外契机。黄金赌城娱乐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不只是医疗卫生防疫防控阻击战,也是对时下一些公德缺失、文明不彰、陈习陋为等现状的一次全民风险教育课。革除陋习是移风易俗的长期任务,需要打持久战。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坚持忌奢崇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习惯“罩”见文明、公筷分餐、“一米线”距离、垃圾分类等等好行为。久久为功,推动文明绿色生活方式入脑见行,最终固化好养成、培育好习惯、推崇好风尚。
最是风雨见文明。隔离病毒,不隔离关爱。天津在全国战疫中表现出的国家情怀和社会担当,可圈可点。无论是对“歌诗达赛琳娜号”的快速有效处置,还是对春节期间滞留天津武汉人的贴心安置,都表现出天津城市文明的内涵与不俗。
文明既是个体行为自律,还有社会共情与担当。有趣的是,疫情期间意外火了王昌龄的一句唐诗。在驰援湖北武汉的医疗物资包装箱及运输车上等场景中,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唐诗,感动了所有风雨兼程的“逆行战士”。这穿越千年的古诗,让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皆有共鸣,其柔软深刻而又恰当的文字,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风度与温度,不火也难。文明需要自律,也需要非常时期的恰当表达。相比“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的“硬核”标语,缺少的是友善、关爱尊重的文明情味与价值。
文明自律法治同行。“恶犹疾也,攻之则益悛,不攻则日甚。”“恶不废则善不能兴。”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曾针对个别人为寻求刺激或者发泄不满,向电梯甚至医务人员吐口水;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明知感染或者疑似,故意进入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传播;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依法履行防疫、防控等行为,给予公开谴责和打击。
“大考”既要劝善,更要依法。“大考”不仅要激活民众内心的“自律”,更要依靠法治的“他律”。文明行为的养成既需要环境的营造、刚束和震慑,也需要规范、强制和惩戒。疫情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决定,全国两高两部及时推出《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严惩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疫情防控失职渎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妨碍疫情防控等各类违法行为。惩恶扬善,德法兼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文明。
疫情终将过去,文明需要守护。相信,每一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文明不仅是阻断病毒的力量,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作者为天津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