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实体书店在惋惜中落幕
日前,曾经被评为“全球最酷书店”“亚洲最佳书店”的台北诚品书店敦南店迎来谢幕时刻——这家自1999年开始就从未熄过灯的24小时书店,陪伴很多人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即便在目前特殊时期,仍有超五万名读者冒雨赶去见证熄灯时刻,足见众人扼腕叹息“一个时代结束”的唏嘘与不舍。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和电子媒介的兴起,人们阅读形式和购书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实体书店作为微利企业举步维艰,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收入下滑、功能弱化,许多门店关门歇业。当曾经作为文化象征的纸质图书逐渐被边缘化,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实体书店的消失,是阅读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难道在商贸体如云的城市,就没有实体书店的安身之所?
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实体书店的功能、价值和作用。如果单纯把书店视为卖书的地方,那么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今天实体书店的境遇,正是因为它卖书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被网络书店取代。同样一本书,网络书店价格便宜、包邮到家,读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不难想象。但书店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售书,它更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许多读者在走进书店之前并不知道要买什么书,往往是在随意浏览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书店通过选书和陈列引领读者的阅读趋向,给予读者网络售书难以取代的价值。书店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没有书店的城市再繁华,也难免被讥为“文化沙漠”。
实体书店该如何生存?我们拿什么去拯救这座“精神家园”?面对近年来业界和媒体纷纷发出“救救书店”的呼声,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实体书店经营的利好政策,这种靶向式、“点穴式”扶持,对于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可谓玉露琼浆。但政策“滋润”只能让实体书店暂时“解渴”,却不能使其完全“脱困”,想要具备真正的“造血”功能,实体书店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打破固化的经营模式,从做“图书的搬运工”到做阅读的引导者、公共文化氛围的缔造者,迎合读者、拥抱市场,探索出一条利于实体书店的脱困之路。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