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AI生成艺术品价值几何

2025-01-02 09:38 来源:天津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AI生成艺术品价值几何

2025年01月02日 09:38    来源:天津日报   

  不久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艾达”所创作的画作《AI之神》,在苏富比拍卖行以108.48万美元(约合791.49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全球首件在拍卖会上售出的来自人形机器人的艺术作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逐渐成为艺术市场的新兴力量,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方面,人们认为AI艺术的存在为艺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激发了人类对于艺术创作和想象力的新思考;另一方面,也有人对AI艺术持保留态度,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感悟艺术本身,这样的作品并不存在艺术价值。但不可否认,《AI之神》的拍卖,将成为AI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艺术的定义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

  ● AI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价值”

  《AI之神》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艾达”所创作,描绘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艾达”是2019年由英国艺术家艾丹·梅勒与一家机器人公司合作制造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艾达”通过与人类交流产生创意,使用“眼”部摄像头观察图灵的图片,并借助内置的AI语言模型调整草图,最终完成作品。

  实际上,AI创作的艺术品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例如,2018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幅由AI创作的《埃德蒙·德·贝拉米画像》以43.25万美元(约合300万人民币)的高价成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AI艺术品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这也引发了人们关于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性的讨论。

  这些作品究竟是技术的产物,还是人类智慧与创意的结晶?

  独立策展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高宇表示:“这样的讨论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欧美已经有很多计算机艺术出现,它们的产生也有编程和算法的助力,只是当时我们不称之为AI艺术。且当时的技术不如今天的AI技术那么好用,人在创作中为主导,计算机是工具,所以在过去人们谈到这个话题并没有那么紧张。时过境迁,目前人们所谈论的‘AI创作的艺术品’,多指由AI智能主动创造艺术品,AI在创作期间似乎没有人的意志影响它。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AI作品可能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心理影响。但是这样的作品真的没有人类的干预吗?生产作品的AI难道不是由人逐步开发、训练的吗?”

  天津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蒋旎,一直从事AI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她认为:“目前,所有机器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强大的人的思维在支持、在影响。人们至少需要设计编程和指令。对于机器而言,短期内无法实现思想和思维,它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方式都是人为赋予的。”

  那么,不再由人类直接生产的艺术品,还是不是艺术?AI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价值”?

  “回答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讨论艺术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其次是讨论AI是否具有艺术价值。”高宇认为,“在过去主流的审美意识形态中,普遍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个人创造出的东西,艺术有着价值自律,甚至是被‘神化’的。这两年我开始关注艺术体制论,而艺术体制论和后来出现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则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另一个观点和另一个艺术的故事,就是艺术的价值、艺术本身如何被定义,这些都是被建构起来的。换句直白一点的话说,一部分团体或者社会群体建构了一套关于艺术的标准,包括艺术价值、艺术好坏的评判、艺术家好坏的评判,等等。很多研究表明,我们长久以来认为的艺术上的‘终极真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建构。在不同的艺术体制中,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致使我们对艺术有了不同的审美价值判断。”

  “我认为艺术体制论在今天是分析和评判AI艺术的有效方法或者切口。简而言之,社会认为这个东西是艺术,它就是艺术。”高宇坦言,“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再反观AI艺术作品,它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从现在到未来的一段时间,人们能否确立起一套承认‘AI艺术为艺术’的艺术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价制度。”

  如今许多人已经开始拥抱虚拟现实技术和AI创作,这并非艺术家的一厢情愿,与之相关的制度层面建设已经开始。以AI和虚拟现实为主题的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全球性展览平台上已经出现。资本市场和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传统艺术机构都在积极拥抱“AI艺术”风潮。

  ● 百万美元AI画作,价格背后的“价值”

  自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首次被用于艺术创作以来,数码艺术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早期的算法主要基于视觉思维,而现代的AI则通过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自动生成艺术作品。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也降低了艺术家的创作门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使用AI进行创作。AI已经成为推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面对《AI之神》在拍卖行以逾百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很多人还是会思考“值不值”。

  “这件作品能够拍出百万美元的价格,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代表了一个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人在遇到新的工具后,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蒋旎认为,“所有的收藏和拍卖,成交价格代表的不仅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还代表了其背后艺术史事件和引申意义的价值。这是一种艺术史的规律。这次的AI艺术品拍卖价格,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信号,即当代人的审美和收藏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赛道,就如同特斯拉完全打破了汽车的原有概念,我认为这是颠覆性的,它会改变艺术生产创作和评价的原有模式。”

  “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者来说,创作模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化。”蒋旎认为,“新的思维方式会引导我们,一方面去探索作为人本身如何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另一方面去探索如何自如、自洽地与AI共存。”在蒋旎看来,在一个成熟的AI发展方式下,AI并非替代人,而是变成人类的数字陪伴者和数字工具,能够代表人的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我们目前遇到的AI或者正在经历的AI变革,只是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谈到《AI之神》百万美元的价格时,高宇认为:“这次拍卖价格是艺术市场赋予它的价值。当然艺术市场的认可并不等同于资本认可。因为一件作品想要获得藏家的认可,资本必然需要为其背书。批评家、学者和研究者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参与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确立,从而影响市场价格。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和理论地位,都是在长期的运作中逐渐建构的,AI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AI之神》的拍卖,其背后有着AI技术开发平台、资本方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运作。最明显的,一场拍卖会一定是提前策划好。这一季要推广何种主题、推荐哪位艺术家,需要针对哪些藏家进行宣传,这都是在市场营销方案中就确定好的,它并非突发状态。”

  ● 今天的我们,如何面对艺术的未来式

  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代艺术家们正积极地与医学、数学等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跨界合作,利用AI技术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一些艺术家使用AI分析医学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抽象画作;还有人利用数学模型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AI正在引发一场艺术变革。

  高宇认为:“今天人形机器人制作的艺术品进入拍卖行,这种情景与当年马歇尔·杜尚第一次宣称小便池为艺术时的情况非常类似。现在‘小便池’已经被写进艺术史、艺术教科书,被艺术体制接纳,成为观念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先驱。我认为AI艺术未来也会发展到这一步。未来总有一天人们会进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AI创作的艺术在艺术评价中会有确切的位置。”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AI艺术的诞生已经渐渐开始影响人们对艺术的期待,高宇表示:“当人们慢慢理解或接受AI艺术后,观众心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有趣的艺术观念——我们会越来越期待AI创造出只属于它的艺术,这样的期待会改变、影响未来的艺术创作方式。这可能会改变和形塑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如今的短视频中会有这样一类内容——真人在模仿AI机器人,人会刻意按照AI的方式做动作、说话或者跳舞。在未来的某一天,AI越来越像人,可能人也会越来越像AI,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在期待AI会创造出什么,也在期待如何作为人去接受这些东西。”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公开表示自己使用AI进行创作,“AI介入代表着新的工作方式”这一认知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蒋旎认为:“AI的介入对未来的艺术创作会产生几个层面的影响,首先,在AI的帮助下,参与艺术创作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策展人将真正成为现实。其次,在专项的艺术教育领域,AI应用会成为常态。在天津美术学院,目前人工智能课是大一学生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课程,这代表着学校认可AI是一种创作工具。在未来,AI很可能会成为日常必须使用的工具。最后,AI介入创作很可能会影响艺术评价标准,大家不再过多讨论画作的技法,因为AI为创作者提供了技术支持,反而人们会更多关注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它体现的人文和文化又是什么。”

  高宇坦言:“在AI的影响下,我们惯常所认为的艺术创作过程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评价会改变。AI已经代替了许多过去的工具,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工具。过去人们可能需要训练如何使用色彩、笔刷、纹理纸以及干湿程度不同的颜料。现在或将来,人们面对创作,需要明确使用哪个平台的AI,了解每个AI平台的特性。使用不同的平台,就会养成使用不同平台的习惯。为应对这样的变革,艺术创作者们需要训练使用AI工具的能力。”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