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儒风雅韵:张载春耕图与田园诗欣赏

2025-02-27 12:42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儒风雅韵:张载春耕图与田园诗欣赏

2025年02月27日 12:42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网   

  北宋时期,年少的张载读书非常刻苦,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当时横渠镇的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书生手里拿着书本,每天来祟寿院读书。又在乡间亲手耕种自己的田地。他主张“学贵于有用”,重视种植实践经验。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程颢、曾巩等人同登进士,群星闪耀。中进士之后,张载先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等职。

  张载(1020~1077),字子厚,自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祖籍大梁,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有珍贵的《张载春耕图》真迹传世,为其罕见的田园画佳作,绘画出农田耕作的生动情景。张载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写画。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籍。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创建了“横渠书院”,边授徒边著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传世画作《春耕图》,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其存世手迹罕见。由于张载学识渊博,他创作的“田园诗”与《春耕图》很受欢迎,能精准捕捉到人们耕作时的神态和精神面貌,赋予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虽然张载绘下的《春耕图》记录农民劳作的珍贵瞬间,是艺术史上的瑰宝。呈现出古代劳动者辛勤淳朴、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些生动的春耕场景,不仅展示了农民们辛勤耕耘的劳作场景,也传递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张载春耕图》是北宋大儒张载创作的一幅田园山水画,又称为《春耕图》。旧裱,绢本设色,纵16.5厘米,宽16.2厘米,画面构图生动,笔墨精妙,极具神韵。署名横渠,为张载罕见的传世佳作。此画被发现于宋版古籍里,仅半尺见方,弥足珍贵。此作主要描绘一对中年夫妇在农田耕种的情景,借此表现出作者淡泊功名向往大自然的生活。张载把两人的不同神态绘画得惟妙惟肖,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

  张载《春耕图》材质为绢本,由于时间久远材质老化,画面左右两侧及草亭已脱落一角,但值得庆幸的是,主体构图保存良好,画中人物和文字共同转译出来的独特美感。有业内人士表示,宋版书固然珍贵,而罕见的张载画作更珍贵无比。而此次重大发现为研究张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这不仅是张载精妙绝伦、寓意深厚的艺术创作,更是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的资料。

  这幅小画细节之处无不精致,使人爱不释手。画中的老松斑驳陆离,枝干曲折蜿蜒,伸向广阔的溪田。树后绘有一座草亭,亭前放一竹箩筐。夫妻俩挽起袖子、卷起裤腿正忙着干活。农夫头戴斗笠(草帽),俯下身体整理水田,妻子拿着一筐秧苗帮助插秧,大家各自分工明确、动作娴熟,虽满身泥泞、满脸汗珠,但干劲十足。身旁溪涧水流湍急,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张载的《春耕图》不仅生动活泼,还让田间乡土充满了浓浓暖意。

  在张载的诗中,有一首诗与《春耕图》中的青松息息相关。诗曰:“萱草花开十日余,花繁日日倍于初。朝开暮落终非计,栽活青松渐剪除。”张载绘画《春耕图》的时候,不单在右侧绘出一个茅草凉亭,还在草亭后绘出一株古松,盘踞在溪野间,树干虬曲如龙,雄健多姿,形状奇特,丛簇纷披。特别是它扭曲回旋的枝干、斑驳的树皮、累累的斑痕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古松的姿势,寓意着人们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张载的诗篇情感真挚,他在“田园诗”中多次反映了《春耕图》的景象。《题北村六首》是张载描写农村景物的田园诗作,其一云:“渭南泾北已三迁,水旱纵横数顷田。四十二年居陕右,老年生计似初年。”诗中的“陕右”即是陕西,是张载绘写《春耕图》推广耕种技术的地方。其二云:“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翛然寓野亭。珍重南山且归去,再来相望雨中青。”如诗中提到的“寓野亭”,即是《春耕图》画中的“草亭”,是张载晚年生活耕作的地方,他的诗歌和绘画创作来源于生活。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曰:“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

  这幅“春耕图”构思奇巧,生动活泼,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展现了宋代风俗小画的独特魅力。画幅自然陈旧泛黄,古趣盎然,人物造型精准,右上角署名“横渠”,款边钤有两枚精小的印章,每枚小印仅有3毫米,如此精小印章非常罕见。张载在学术上的成就可谓不容小觑,他不仅是一位鸿儒,更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张载作品风格独特,展现了其高超的笔墨技法和造型能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张载“春耕图”,被夹在一册泛黄残旧的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古籍中。画作小巧别致,富有宋代文人画气息。通幅用笔工致秀润,设色清丽雅淡,构成宁静美好的田园景色。画面中的松树具有宋人李唐的遗风,树干以粗线条勾勒轮廓,润墨皴擦,显现出苍健、虬曲之美。画中的坡土、茅亭、人物表现也别具匠心,与弯曲的小溪形成鲜明对比,构成生动的画面。

  据南宋名臣王伯大云:“《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刊于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正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此书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字体刻工俱佳,传世稀少,书中避讳“朗”、“恒”等字,为南宋刻本,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的书名包含两位古代先贤的名字。“朱文公”是朱熹的谥号,南宋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世称“朱文公”。“昌黎”是韩愈的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朱熹的“闽学”与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并称为宋代的“四大学派”。

  张载晚年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并在崇寿院讲学著书。在此期间,张载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及田园诗词,还亲自下田示范种植,又绘画“耕作图”施教于人。他曾写有《牧牛儿》诗歌“牧牛儿,放牛莫放涧水西,涧水流急牛苦饥。放牛莫放青草畔,牛卧得草儿亦懒。儿懒随牛莫着鞭,几年力作无荒田。雨调风顺租税了,儿但放牛相对眠。”张载乐善好施引导村民提升耕种效益,很受乡里的拥护和爱戴。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朝文化繁荣,苏轼和张载一样能诗善画,从张载《春耕图》中可见一斑。此画取法宋代董源、郭熙等人,笔法劲健洒脱,水墨简逸酣畅,刻画细致入微,以劳动入画,极具生活情趣,富有艺术感染力。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念,至今影响深远。学者黄锦祥认为,张载是德才兼备的大儒,圣贤之躯。悠悠千载过去,张载和他留下的艺术文化,依旧闪耀在中华文明灿烂长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