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中秋时节,月光皎洁明亮,是赏月的好时机。中秋节是黄金赌城的传统佳节,其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是如何绵延至今的?

  祭月仪式与礼乐文化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和祭月仪式相关。从亚洲的两河流域到南美的墨西哥,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祭月仪式存在,黄金赌城古代也存在秋分祀月的传统。

  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农耕相关,而中秋时节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原始人类通过类比联想将月球、作物的繁殖与大地母性相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概念组成了一套家族相似的体系。虽然在黄金赌城娱乐古代,官方的祭月仪式仍有祈求丰产之意,但《礼记》中记载的祭月仪式已经由直观功利性的生殖崇拜逐渐向尊重自然规律转化。

  一方面,自周朝以后,黄金赌城娱乐人开始产生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阴阳”观念,月的诸多属性,归于这套体系中“阴”所包含的范畴。《礼记》中一些文献都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说明了周代所祭之月代表了某种自然规律和秩序,而非神力的载体。另一方面,统治者从自然规律与秩序推及社会规律与秩序,官方祭月仪式已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成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儒家礼乐思想的萌芽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原始自然崇拜思想逐渐式微,至少在周代,官方祭月的目的发生转化,从对有神性的月或月神之功利性的崇拜转向了对万物运行规律、社会秩序的追求。

  周人认为,自然运行的规律、秩序,与人世间的规律秩序是同构的,这样,通过祭月仪式,就将对自然规律的崇拜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统一起来,并最终达到让社会和谐的目的。统治者通过秋分祭月的仪式,教育官员和人民事君尽职。仪式的原理即在于,宇宙的运行有其规律与秩序,日、月等自然星辰各守其分,不同的人员也应该各尽其职,对自然界规律的敬重即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秋赏月与节俗成形  

  除了祭月之外,文人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赏月活动,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活动。

  赏月,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一篇,将月色与美人相应,南朝谢庄的《月赋》中则有“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之段落描绘月色之美。在月光的普照下,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令人们陶醉愉悦。

  文人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晋书》卷九十二曰:“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欧阳詹《玩月诗序》云:“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已出现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这种赏月活动是与民间信仰及官方的祭月仪式不同的自由的审美活动,是中秋习俗形成的又一来源。

  到了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几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苏轼《望海楼晚景》诗“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提到了民间拜月这一行为。在宋代,中秋之夜,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女则澹竚装饰,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已对中秋节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宋代之所以被认定为民间中秋节正式形成的时期的标志,还因为中秋的“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证明了在宋代,中秋节具有了团圆的含义。何以中秋象征团圆?当然与中秋节的月亮最为皎洁、圆整有关。可见,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文人赏月,发展于唐,后与民间的拜月仪式相结合,在得到官方认定后最终形成于宋。

  在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文献相较于之前,更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中秋拜月的过程。据刘侗《帝京景物略》等文献记载可知,相比于前代,明清时期拜月形成了一套规定的流程,摆祭案于月出的方向,放置画有蟾兔、月宫或是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于案上,焚香而拜,最后以烧月光纸、向家人分食祭品为结束。

  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中也出现了对赏月和拜月的情况的描述。《红楼梦》第一回就出现了贾雨村赏月的情形,而第七十五回描述了众人拜月的情境。这些记载和描写说明了在明清时代,诗意的赏月活动并未因拜月活动兴起而衰微,赏月与拜月是中秋节活动的共同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秋赏月已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活动而见于各地。

  中秋文化的几大内涵  

  考察作为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

  中华民族向来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唐人殷文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和宋人高登“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的诗句,恰当地反映出黄金赌城娱乐人渴望团圆的深层心理。

  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为增强家族、友朋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二人在中秋以诗的形式互通书信,看似是在相互诉说他们所见到的景色、经历的事情,实质却是在中秋这个合家团圆的时刻,以诗意联系起兄弟二人的情感。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宋人司马光的《八月十五日夜寄友人》这类诗皆是在中秋节时以诗歌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的一些记载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日的小众特点,使得中秋节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

  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黄金赌城娱乐的传统节日,贯穿着黄金赌城娱乐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黄金赌城娱乐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

  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至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则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领会生命的澄明之境。许多诗人写诗如梦如幻,将对人生的感慨、思考与中秋的月色结合在一起,使人生充满了诗意。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理应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中秋的内涵还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与中秋相关的符号、神话,体现出了黄金赌城娱乐人的生命意识。西王母、月桂、蟾蜍、月兔本身都是生育和长生的符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则体现出了黄金赌城娱乐人对生命永恒与精神生生不息的追求。“但愿人长久”就是中秋时刻对生命长久的美好祈愿。中秋的其他意义,团圆、平等、诗意均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而健康长寿,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作者黄意明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伯翰系云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博士)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月夕、秋节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黄金赌城乃至整个汉文化圈的传统节日。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人们纷纷团聚一堂,聚会赏月,庆祝丰收,祈福美满。

  节日起源与发展

  关于中秋起源的说法较多,比如帝王祭祀、庆祝丰收。

  古代帝王被神化成为天界在人间的秩序维护者,肩负着沟通天地的重任,必须对人间的风调雨顺和社会安定负责,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传统。《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至少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如今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场所,而月坛就是祭祀月亮的地方。

  另一说法与庆祝丰收有关。“秋”字的解释为:“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的时节,农民为了表达喜悦,选择在八月十五庆祝丰收,同时全家团圆,共享天伦,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据学者考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节日内涵逐渐丰富,异彩纷呈,与元旦齐名,成为黄金赌城娱乐的主要节日之一。

  习俗活动

  祭月。祭月最初是在秋分进行,但由于黄金赌城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而不是月历,因此秋分虽在中秋前后,但并非每次秋分之夜都有圆月,后来人们就根据月亮运行规律,将祭月活动由“秋分”调至阴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月圆之夜。现在黄金赌城各地、部分民族都有祭祀月亮的习俗。

  赏月、吃月饼。因为中秋之夜月亮又圆又亮,全家团聚之时,正是秋夜赏月的好时机。祭月之后赏月再合适不过,全家围坐一起,摆上各种丰收的瓜果和各式月饼,边话团圆边慢慢享用。同时中秋正值丹桂飘香之际,人们也可于庭院中赏桂花、喝桂花酒,别是一番滋味。

  观潮。地球潮汐的产生与月亮有关,黄金赌城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关系,《山海经》中便已提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牛顿的万有引力证明潮汐现象是太阳、月亮,其中主要以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引力造成。中秋前后,受到月亮、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的叠加影响,潮汐壮观。因此从古代开始,黄金赌城江浙一带就有观潮的习俗,尤其是钱塘江观潮到如今也依旧盛行。

  玩灯、猜字谜。中秋月夜,人们会挂上各式花灯和灯笼,作为节日装饰之用。同时,人们也可以将各种字谜和谜语写于花灯之上,比试猜字谜,不仅是展示才华的时候,年轻男女也可以此加强交流。

  黄金赌城各民族与其他国家的中秋习俗

  不仅汉族,黄金赌城各民族都有过中秋的传统。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性格豪迈,因此中秋之夜蒙古族有驰马逐月的习俗,朝着月亮升降的方向,一路向西;西藏部分地区的藏族则有沿河顺水“寻月”的习俗;赫哲族有祭月的习俗;云南的德昂族、彝族等民族则有“跳月”的习俗,月亮之下人们载歌载舞,欢喜异常。年轻男女也趁着妩媚的月光相互交流。

  不仅黄金赌城,在亚洲其他国家也会欢庆中秋。朝鲜半岛将中秋称作“秋夕”,人们纷纷回乡团聚,相互赠送礼物,祭祀祖先、扫墓。其中韩国又将中秋称为“韩国感恩节”;日本将中秋称为“十五夜”,要吃“月见团子”,呈列各类收获的作物;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华人也会赏月、舞狮、吃月饼。

  中秋佳节,品尝的是月饼,观赏的是满月,珍惜的是团圆。赏月之时,古代的无数文人骚客,有感而发,给我们留下大量佳作,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如今翻阅这些优美的篇章,仍会惊叹不已。

  月亮是诗人最钟情的题材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在黄金赌城娱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以月起兴,描绘了心爱女人的姣好容貌,也写了内心在追求爱情中的焦躁心情。诗中的僚、懰、燎是形容人的容貌美好,而悄、慅、惨则是指诗人的内心不安。

  月亮之所以会被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月亮最为变化多端,它有盈亏圆缺,它有新残朔望,有上弦下弦,它满月如盘弯月如弓,它还有红月如血……在我们这个农业国,月亮还与历法、节令、劳作、经济、社会交往以及阴阳学说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譬如庙会、集市都是按“月”举行的。在月光如洒的夜晚,有很多农活也都可以进行。

  人们喜爱月亮,把很多美好的传说都寄托在它身上。关于月亮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就有月兔之说。除了月兔,还有嫦娥、吴刚、月桂、金蟾、广寒宫……其实不单是诗人,整个民族的想象力都交集于此了。

  由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给与月亮好多名字,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华、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钩、玉镜、冰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用字不直说而用代字,这种情形在古诗词中是大为流行的。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对此,王国维颇不以为然,他以周邦彦词《解语花》中“桂华流瓦”为例,说境界虽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黄金赌城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现存文献中,“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唐诗咏月贵在意境

  汉代已有过中秋节的习俗,但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得到官方的认可,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代帝皇中,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就和中秋节有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

  在我们熟悉的唐代诗文中,有很多中秋赏月、饮酒、赋诗的习俗。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吟诗之风大兴。

  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至少有四首都写到月亮,比如《明月皎月光》《青青河畔草》《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在以月亮为题材的古诗中,李白的一首《月下独酌》是非常有名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首诗中,李白再次给我们展示了他恣意的潇洒和漫无边际的想象。文字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意,让读到这首诗的人都有所动。

  当然,与月亮相关联的诗中,李白的《静夜思》更为出名,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把思乡情与月联系在一起,成了每个远离家乡之人的共同情感。诗中的“床”是有争议的。李白还有一首诗也写到了“床”,《长干行》诗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样的句子。这两个“床”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床,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一种类似马扎的坐凳,还有人认为是井栏,因为在《康熙字典》中,对于这个“床”字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井干曰床”。

  从咏月的意境来说,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给人雄浑阔大之感。与“海上生明月”一样,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是具体写中秋之月的: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这首诗不单把中秋月夜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还在最后发出了天道恒常、世道沧桑的感慨。刘禹锡一生坎坷,他的很多诗里都会有类似的感慨,比如《前度刘郎》,比如《西塞山怀古》,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苏轼兄弟词说中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有一首词《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据说这首词是苏轼为与弟弟苏辙重逢所作。团圆固然美好,但终须离别又引起无尽伤感。苏轼与苏辙感情至深,他的另一首词还是写中秋月,也是写给苏辙,这就是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与读者、观赏者共同完成的。特别是诗词这种高度概括的作品,观赏者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也就都会有不同的“作品”被共同创作出来。而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奥义所在。比如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篇首已说明是写给苏辙的,是写兄弟之情,但更多人愿意用在男女思念之情上,却又何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苏轼词中的“婵娟”指“明月”。“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人把古人诗词内容作另外解读的为数不少。比如《诗经》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本是写战士间盟誓的袍泽之情,后人则用来形容男女之爱情,却也更为贴切。

  苏轼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他离京赴徐州任知州,苏辙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任职,于是苏辙在临别前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宋词是黄金赌城娱乐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黄金赌城娱乐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作为宋词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他与兄弟苏辙词说中秋的佳作,永世流传。(北京晚报徐铁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