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4S店”:用“黑科技”守护平安旅途
本报记者 叶 青 何 亮 通讯员 黎 磊
“车组即将到达检修库,各部门做好准备。”1月13日9时许,由香港西九龙返回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临近检修区域,深圳动车运用所动车组机械师陈博文便接到工作指令。8小时后,“体检”完毕的列车将返回香港西九龙站,于19时26分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这是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在春运的首次“亮相”。
当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华南地区最大的高铁“4S店”——深圳动车运用所,探访陈博文与工友们如何争分夺秒地为春运前的列车进行最后一次“体检”。
“360医生”全景检测
列车还未“到家”,静候在必经之路的首位“黑科技医生”便已出场。它将列车“请”进检测棚后,分秒间,整车扫描便已完成。
“为动车‘把脉问诊’的是我们专属的‘360医生’,即360度全景综合检测系统。‘360医生’不需人工干预,全靠自动测量。平时我们仅需在工位上盯控即可。”陈博文介绍,列车经过时,该系统内部高清摄像头便会对车顶、车下进行360度全覆盖的部件高清快速扫描,随后系统便可通过云端实时将图像传输到数据库并进行识别。
在工位上,陈博文紧盯着监控屏系统终端。这里仿佛医院分诊台,他必须时刻留意异常值报警,以便联控检修库各“科室”的地勤“检修医生”进行“复诊治疗”。
“以前,测量列车的重要部件,需要等待列车入库、断电后才能进行,有时甚至等待时长超过了作业时长。人工爬上爬下检测发现问题后,还得同部件更换人员沟通。”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字节,陈博文赞不绝口,“如今有了‘360医生’坐诊,车组还没进库,结果便到手了,前后耗时才不到20分钟。”
“机器人医生”精准诊断
“小车正在运行,请注意安全!禁止地沟作业,禁止横穿地沟!”列车刚“站稳脚跟”,地沟“机器人医生”便忙不迭地“宣示主权”。
“与传统车型相比,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设备部件较为复杂。”陈博文目光不离监控屏,只见“机器人医生”正在狭窄的地沟里不停抬升、转动小臂。
“春运来了,任务量增加,它替我们分担了不少检修压力。”陈博文笑着说,他以前也从事车底检修。检修过程中,他靠着两条腿在车头车尾不断往返,每晚要弯腰抬头上千次。如今,他只需动动两根手指头便可高效、精准完成检查。
深圳动车运用所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是全路唯一配属。为尽早“磨合”到位,春运前夕,陈博文已带着“机器人医生”展开了忙碌的工作。
在列车数据采集的试验阶段,经过多次“试跑”,陈博文为“机器人医生”和列车一对一精准办理了“身份证”“健康证”。如今,机器人库内模型数据已经过百余次优化,通过AI图像算法检测能判断大小故障60余项,故障识别率达100%,整体作业时间已从2小时缩短至38分钟。
“迷你监控”线上线下互联
天色渐晚,列车库内“体检”告一段落,完成出乘准备的随车机械师阳宏耀开始接车工作。
复兴号智能动卧为16编组列车,部件设施复杂。即使从陈博文那里接过了“零故障出库”的保证书,阳宏耀仍在认真地巡检,并拿出手掌大小的设备对照监控屏反复确认,“这是动车组手持移动终端在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上的首次使用。”他说。
阳宏耀介绍,在手持终端设备的帮助下,随车机械师不再需要时刻“惦记”监控屏,这让他们有了更充裕时间检查部件细节,确保列车在最佳状态中运行。
“以前,我们要通过监控屏才能实时盯控列车运行参数。现在就好像在兜里揣了个‘迷你监控’,一旦出现故障预警,手持机便会立即弹窗,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列车的第一手‘健康状态’。”阳宏耀说,“以前我一直‘单兵作战’,现在后方还有专人通过‘千里眼’系统实时监控列车数据,并且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联。在‘黑科技’帮助下,我们共同为列车安全运行加上‘保险’。”
1月13日18时34分,完成“体检”的列车缓缓驶入香港西九龙站。站台上,一个个拖着行李的旅客,开始了北上的旅途。
未来40天,“人机共舞”的场景还将在春运舞台演绎上千次,运行在京港之间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也将由“黑科技”设备与动车组机械师共同护航,带着旅客们平安、团圆的愿望,南来北往,驶向远方……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