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付费内推”让暑假实习变了味
“付费内推”让暑假实习变了味
【诚信建设万里行】
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去知名金融机构实习,求之不得。但是,这些知名金融机构门槛高、竞争激烈,特别是在暑假,实习岗位更是一席难求。面对这样的“稀缺资源”,一些中介机构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声称,收取上万元的中介费用,就能给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
“付费内推实习”为什么会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捷径”?花费高昂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它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花钱买实习,增加简历“含金量”
过了这个暑假,北京某大学学生贺鸣就大三了,他刚参加了一个短期的赴港实习活动。金融类专业的贺鸣,在向一家求职中介机构交纳1万元后,如愿进入了香港某知名银行实习。
贺鸣告诉记者,他所参加的项目分为金融和保险两类,每个项目20人左右,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贺鸣实地了解了香港的金融保险政策,也接触到了比较前沿的理论。但是,让贺鸣不满意的是,“这次短期实习与其说是实习,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参观”。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优质的实习岗位变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实习岗位,更是“僧多粥少”。趋之若鹜的“付费内推实习”参与者往往希望以此增加个人简历的“含金量”。
某家大型国有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人士谢姿(化名)告诉记者,知名金融企业往往是市场上比较领先的公司,它们会给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且有相对完善的实习方案。有些公司在校招时还会给暑期实习表现优异的同学,提供免笔试的机会,“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难得”。
早在放暑假前,一些中介机构就会进入大学进行宣讲,仅在贺鸣身边就有十几个同学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付费内推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大家主要抱着体验尝试、丰富简历的心态去大公司实习”。在贺鸣看来,“付费内推实习”就是花钱买实习,学不到本质的东西,对个人能力提升没有太大帮助。
3万元能买个未来求职的“关键”竞争力?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付费内推实习”发现,从事类似内推实习收费业务的中介机构,成规模的至少有10多家。记者随机进入一家中介机构的网站,“名企实习机会抢先获取”字样被置于网页最显著的位置。在“名企实习内推”页面里,该机构将实习单位进行了细致分类:投行证券行业、咨询行业、快销行业等,德勤、宝洁、联合利华公司实习字样被突出处理。
于是,记者以大学生的身份,向该机构客服咨询能否推荐实习,客服随即推荐了一位李姓“求职规划导师”。在简单询问个人就读院校、专业信息,并未查看个人简历的情况下,李老师就迅速发来了4个实习单位短期实习的岗位及价格信息。
记者发现,这4家实习单位都是知名金融公司,实习地点为北京或上海,且收费均为3万元。前两个券商实习岗位分别在投资银行部、行业研究部门,而后两家投资公司均为投资助理岗位,“由于实习时间短,如果需要实习证明还需额外交纳5000元”。
正在记者犹豫不决时,李老师告诉记者,刚刚已经有一位同学签约了,虽然价格确实不便宜,但这是对自己的关键投资,有这样的经历背景,在未来求职竞争过程中,就能甩开很多同学,很值。
随后,李老师给记者发来《实习内推服务协议》。《协议》显示,签署该《协议》后,客户必须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向该中介机构交纳实习内推费用3万元,交费成功后开始计时内推服务。实习开始后,如由于中介或用人方因素导致实习项目中止,如无法解决,中介须退回相应款项。李老师肯定地表示,能够100%保证10天内安排入职,如果不能入职,可以退款。
记者注意到,《协议》第七部分是“实习内推保密规定”,客户不得在实习时“书面或口头提及任何有关本次实习的内容”,不得在未经准许的情况下,将实习公司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任何人。
当记者以“价格过高”为由,询问李老师价格能否降到1万元,他表示拒绝并称:“1万元的实地实习机会,不符合市场行情。”
“双重受损”,从受聘到受骗
这个暑假,谢姿就阻止了两个朋友通过“内推付费”的方式,为小孩寻找实习机会的打算。“这纯粹是蒙人的把戏。”谢姿说。
暑期实习信息会通过各大公司的官网或者专业的网络招聘平台公开发布。拥有成熟招聘体系的大公司是绝不可能通过求职中介发布招聘信息的。但是,谢姿也坦言,“非常临时性的短期实习”可能通过公司员工或者熟人内推的形式,但是绝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付费内推实习”很可能是金融机构内部员工与外部第三方机构私下达成的某种交易。
事实上,面对逐渐曝光的“付费内推实习”的内幕,瑞银集团、华泰证券、天弘基金、兴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机构先后发表声明,表示与第三方机构并无简历推荐的合作。
记者调查发现,求职中介机构通常会搜集一些内推信息,并递交简历给公司的相关部门。谢姿表示,如果应聘者本身实力过硬,中介可以轻松赚取一笔中介费。如果应聘者水平一般,没能顺利通过,中介一般会借“简历没写好”“面试表现差”等理由只退“部分费用”,或者根据合同条文的细节“耍花招”拒绝退款。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表示,大学生花钱购买实习机会,试图弄虚作假走捷径,非但不会实现学生素质提高、在实习单位充实力量的“双向受益”,从长久来看,将会造成两方利益的“双重受损”。而“付费内推实习”难辨真伪,大学生很容易从受聘转为受骗。
保障学生权益,避免将学生实习直接推向社会
现实中,社会实习几乎与每一个大学生息息相关,但是在这个环节上,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相应保障。采用“付费内推实习”,存在上当受骗隐患;有些实习生干活没报酬……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国家大学生实习制度,激励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大学生和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权益,填补相关方面的法律空白。
“有偿求职咨询机构的出现,事实上暴露出高校就业咨询指导体系还不完善的问题。”王占仁表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的责任所在。社会上出现的求职咨询中介,从合法性、专业性、规范性上都值得商榷,对那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更要提高警惕。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大学生参与实习,主要通过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或学生自己和心仪企业单位直接对接完成。王占仁建议,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择业的指导功能,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实习平台,避免将学生实习直接推向社会,建立“社会—学校—学生”的互动体系。
(本报记者 陈鹏)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