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与秀美漓江共舞
桂林,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美丽黄金赌城娱乐的一张亮丽名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家确定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桂林市走出了一条保护漓江、改善生态、发展经济、惠及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幸福道路。
“我们的发展战略围绕保护漓江和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展开,概括起来就是‘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这六句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说。
漓江焕发出青春活力
漓江,既是桂林山水之魂,也是桂林发展之源。桂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保护漓江为中心展开的。
对于漓江的保护,桂林市一直非常重视。然而,保护也伴随着挑战。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护山护水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保住“甲天下”的美誉并不容易。比如,漓江的保护就面临着船上人家和洲岛、岸边餐馆污水直排、养殖污染等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在桂林采访时发现,长期困扰漓江保护的一个个难题在深化改革和各方配合中得到有效化解。
在砦洲生态公园,只见江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
“水比以前清了10倍都不止。”赵祖进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记者描述着漓江的变化。
14岁那年,赵祖进住到了漓江的船上,靠打鱼、撑船为生。这种生活持续了近20年。
如今,赵祖进靠政策实现了上岸安置,买了新房子,做上了小生意。
“以前我就住在漓江上,船上的污水都直接往江里倒,污染很严重。”赵祖进说,“撑船是富不起来的,只能吃饱,安置后我们日子越来越好,漓江也越来越干净。”
桂林市环保局副局长蒋永光告诉记者,市里共投入2600万元开展漓江城市段船上人家整治工作,迁移清理住家船152艘,妥善上岸安置112户,有效地保护了漓江水质。
围绕保护漓江水质,桂林市近年来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例如,拆除漓江城市段全部洲岛餐馆及违法搭建;投入2.2亿元,对流域内网箱养鱼及沿岸家畜禽养殖场进行彻底清理;投资近10亿元实施漓江截污工程;投资55亿元完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等。
为整治长期以来漓江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执法、排筏无证无序经营等问题,桂林改革漓江管理体制,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统筹推进漓江流域保护、建设、开发、利用。
“管委会专司漓江管理事务,一改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联动综合执法体系。”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秦荣军说。
管委会成立后,对漓江流域排筏开展“限量化、公司化”专项治理,漓江风景名胜区竹筏从3500多艘减少到1000艘以内,并全部纳入整合组建的2家景区公司规范管理,多年顽疾得到解决。
如今,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桂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9%,日截污量超过2.5万吨。作为桂林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漓江,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国家考核水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漓江,这条桂林的母亲河,如今又焕发出青春活力。2012年至2017年,桂林市旅游总人数由3292.65万人次增长到8232.79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由276.87亿元增长到971.76亿元;旅游人均消费额由841元增加到1180元。
“两个桂林”比翼飞
漓江之滨,位于桂林老城的古色古香的逍遥楼傲然耸立。近观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碑刻,远眺“桂林老八景”,山水桂林更添几分文化底蕴。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建筑,去年4月份在遗址附近重建后开门迎客,成为桂林文化新地标。
“2013年以来,桂林市重建逍遥楼,改造东西巷,对靖江王府‘拆围透墙’,将靖江王府、正阳东西巷、逍遥楼及周边街区建成近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桂林市旅发委调研员庞铁坚说。
桂林这片老城区的变化,是“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战略实施的结果。
“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老城区由于受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及地形、交通等影响,不适宜再继续扩大城建规模。”桂林市住建委副主任刘江帆说。
桂林市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统揽,规划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科学规划漓江沿岸产业带布局,建设有利于漓江生态保护的三大园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等绿色环保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有效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矛盾。
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桂林市坚持新区老城双举并重、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桂林市按照要求控制建筑高度,近年来搬迁了桂林客车、福达汽车配件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在规划上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区积聚,为老城腾出名城保护的空间。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和建筑特色风貌改造,提升城市环境和品质。
通过对城市内重要的景观山体和江、河、湖等水体进行分级划分,并对周边区域的建筑退让、建筑限高、景观视廊保护等影响景观要素的方面严格控制,桂林市严格保护老城区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观。目前,老城疏解提升工程消除了多个交通瓶颈,完成了数百个城中村和无物业小区改造,“北通南畅、东拓西联”的目标基本实现。在老城区,以景观为核心、周边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城市特色风貌初步显现。
而在临桂新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建设如火如荼。市民广场、山水公园建成开放,景观水系基本完工,复兴小学、桂林师专临桂校区投入使用,旅游综合医院等项目顺利推进,一座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拔地而起,新区核心区13平方公里现代化生态新城初步成形。
融合发展添动力
漓江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桂林市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创新旅游业态,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
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吴东才说,近年来,桂林先后涌现出一批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现象级旅游项目,如“西街现象”“《印象·刘三姐》现象”等,这些“现象”由点到面拓展延伸、由初级向高级提档升级,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桂林现象”,成为引领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的时代标杆。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广大乡村也得到了深入实践,使桂林旅游业不断提档升级。
走进灵川县古镇提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只见这里三面环山,两翼临水,生态环境优美。放眼望去,一个个白色尼龙薄膜大棚和一幢幢青砖灰瓦桂北风格的楼房,在万亩田园和一个个绿树掩映的生态乡村中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壮观秀丽的田园风光画……
从2013年7月份起,桂林启动实施以县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县区选取1个至2个乡镇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的“书记工程”。目前,已建成三批共44个示范乡镇。
“漓江沿岸大圩、草坪、杨堤、兴坪、福利等一批生态保护重镇、旅游休闲名镇、历史文化古镇纷纷崛起,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涌现,形成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为桂林旅游发展模式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桂林市委政研室主任龚明聪说。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结出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建成万达广场等一批文旅、商旅、体旅产业融合项目,进驻桂林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达数十家。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000多万人次,今年1月份至8月份累计接待游客6800多万人次,加快实现从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旅游胜地转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 黄金赌城娱乐经济信息杂志记者 莫鸿鲲)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