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航母”载着农民奔小康
新华社哈尔滨7月14日电 题:“蔬菜航母”载着农民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强勇
“快尝尝,柿子熟透了。”
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农民张淑英忙活一上午,身前采摘的西红柿堆成了小山。休息时,她一边擦汗,一边和记者聊起来。不远处,一车车已经装箱的柿子正准备运往南方市场。
柿子甜,张淑英说她心里更甜。家有病人,她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到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打工。“一个月能挣2800元。”她说,以前种苞米年收入四五千元,现在两个月顶过去一年。她顺利脱贫。
拥有寒地黑土优势的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快打造绿色蔬菜品牌,推进“北菜南销”。作为全省重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有设施蔬菜4500亩、露地菜8000亩,钢架大棚1700栋。当地人很自豪,“这是咱的‘蔬菜航母’。”
“我们60%的蔬菜卖到南方。”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堂说,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全年蔬菜销量预计两万多吨,比去年还多。
黑土地的绿色蔬菜因何走俏南方?李庆堂有自己的“种菜经”——“紧跟市场走”。
2012年企业成立,李庆堂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培育良种。好菜种出来,销路却成了“拦路虎”,好菜卖不上好价钱。
李庆堂从市场找出路。他到哈尔滨一家蔬菜大市场打工,摸清蔬菜销售的“门道”。他跟踪收菜大车到南方的农贸市场,“我们每斤1元钱的西红柿,那里能卖4元钱。”他说。
瞅准这一点,李庆堂在北方蔬菜集中上市、南方蔬菜淡季时,主攻“北菜南销”,布局销售网络。经过严格检验,这个蔬菜基地成为上海、杭州等城市蔬菜直供基地。
富了不忘乡亲。永和菜业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每亩1000元租种农民土地,远高于市场价。为40多户贫困户免费发种子、化肥,并高于市场价回收农产品。
在永和菜业基地,一栋栋蔬菜大棚蔚为壮观。贫困户赵文学正在棚内除草,他因病致贫,把家里6亩地流转后,每年收入6000元,在基地打工还有另一份工资。
“我和公司签了7亩种植合同,又种了果苗,靠这些现在已脱贫。”村民赵云峰说。
永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洪彪说,该企业每年为贫困户预留30至50个岗位,仅此一项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超万元。
立足蔬菜产业,2018年永和乡把400余万元扶贫资金注入永和菜业有限公司,创建“1+2+6”模式,即1个大棚,带动2个贫困户,蔬菜配送6个城市家庭。目前,这种模式带动全乡221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