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这根“弦”不能松
据悉,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国办督查室近日派员赴河北省霸州市进行了明察暗访;督查发现,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引起企业和群众强烈不满。
据督查情况通报,在霸州市采取多种督导措施的推动下,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村街以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多种名义,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集中罚款、摊派、收费。据不完全统计,10月1日至12月6日,霸州市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入库和未入库罚没收入是1-9月罚没收入的11倍,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47家。
近日央视网评《霸州“三乱”的长远之忧》颇引人关注,“霸州市破坏了自身营商环境”,并进一步指出“霸州之举源自现实的财政压力”,“这类行为,是典型的算小账,没有算大账”。据了解,经督促,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整改;截至12月16日15时,已退还2200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罚没款项。
正如央视网评指出,“逐利执法有悖于市场精神和法治意识”,“根子上,这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没有转变过来”。尽管霸州市后来迅速改正,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多地普遍存在的营商环境问题,还应引发深刻反思与警惕。
的确,当前一些地方市县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如何做到“收”“支”平衡,必然有长远之见与“杀鸡取卵”的短视之见的分别。持续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就如种好草马儿来,也如放水养鱼,让税收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是长远之举;然而指望着乱收费罚款,即便收了一时,但长远来说,一是有“竭泽而渔”之嫌,二是影响营商环境与企业信心,不利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一直以来备受重视。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后疫情时代,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信心,更显重要。2021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先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并明确创新试点工作10个方面101项改革举措。
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意见》提出了许多切实的举措。如其中“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和政府失信补偿、赔偿与追究制度,重点治理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政府失信行为,畅通政府失信投诉举报渠道,健全治理“新官不理旧账”的长效机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罚款行为,全面清理取消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设定的罚款事项,从源头上杜绝乱罚款;全面建立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推进评估评价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等。
营商环境治理、创新以及不断优化,本质上是一项长效机制,容易与当时当地短期的利益以及官员个体的政绩、甚至一些较为落后的思维意识等相冲突。况且,人的本能倾向于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因此,治理乱收费罚款,优化营商环境,还需建立理性思维、长远视角以及法治思维等,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
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事实上,对于营商环境,企业也是参与者、塑造者。如霸州市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企业反映,政府收到信息立马行动改正,可见,企业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塑造者,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认为,营商环境,既是制度、管理机制、法规政策等的产物,也是政府官员、社会民众以及企业家思维意识的产物,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更是商业文化如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体诚信、规则透明、契约精神、法治意识等的产物。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而言之,任何时候,优化营商环境这根“弦”不能松。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