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大家到国家——娃哈哈的“家”文化
家在哪里事业就在哪里
“小家”的荣辱是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的。在享受着公司优待的同时,娃哈哈的员工也时常思忖着如何为“发展大家”出一份力,如何在“安家”的同时实现“乐业”的理想。
现任集团党委书记的吴书记,23年前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公司那时只是个小小的校办企业,第一次来的时候都找不到地方”,回忆着与娃哈哈邂逅的情境,吴书记不禁莞尔。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厂,却在25年间,发展成为年营收678亿元的饮料帝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树起的一个个里程碑,同样也是吴书记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其中,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可谓是吴书记进入娃哈哈以来第一次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
娃哈哈厂区图(新华网 刘牧平摄)
1991年,娃哈哈决定兼并资不抵债的杭州罐头食品厂,这种“小鱼吃大鱼”的决策在当时并不被外界所看好,罐头厂的老员工更是对这条“小鱼”嗤之以鼻。为尽快恢复生产,宗庆后当即搭起了两条生产线,让罐头厂的员工和娃哈哈的员工来一次产量PK。“似乎是为了证明什么,当时我们真的是卯足了劲,就是想让罐头厂的员工知道,你们认为办不到的事情,我们娃哈哈人就是要做出来给你们看”,吴书记回忆道。或许正是因为每个员工都如吴建林这般憋着一股劲,娃哈哈的生产线平均每天产出一万个生产单位,摆在眼前的数字让罐头厂老员工心悦臣服,兼并后不到三个月,罐头厂全线恢复生产。
这之后,吴书记又经历了投建涪陵分公司、扩张全国生产基地、抵御达能“入侵”等等重要事件。能亲身参与这些历史事件并在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感到深深的自豪与满足。被问及为何他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与企业共度难关时,吴书记坦言,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宗总本身就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他的不懈努力时常鼓励着员工认真经营自己的事业和前途;此外,公司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通路,“每个娃哈哈人都知道,只要用心耕耘,公司肯定会给予最大的回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梦起航的地方
除了安居乐业,人往往还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娃哈哈无疑是一个能给梦想插上翅膀的地方。
企业发展研究院的李院长就在娃哈哈实现了自己宏大的理想。1995年,李院长研究生毕业,择业时他毅然选择了娃哈哈,因为他觉得这个誓要将民族工业进行到底的企业似乎牵引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来到娃哈哈不久后,李院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研发项目——非常可乐。据他介绍,当时四五个年轻的研发人员聚集在一起,自行查阅资料,在摸索中尝试着添加配料、熬煮可乐。“每天尝多少次可乐都数不过来了,只记得喝得太多胃十分难受,但一想到也许马上就能研发出国人的第一罐可乐,就又觉得充满了干劲”,虽然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李院长如今回忆起来却掩不住笑意。投入研发两年后,非常可乐终于投产,市场热烈的反应让李院长感到“很是带劲”。
产品研发的艰辛不言而喻,但值得庆幸的是,宗庆后始终坚持让娃哈哈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据李院长透露,宗庆后投入到研发新产品上的资金没有上限,只要能研发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宗总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正是有了宗庆后的这份坚持,娃哈哈才能给“李院长们”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
比起李院长“创造民族品牌”的大梦想,灌装工人姚福平的梦想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他的儿子长到两岁多时,却还一直不会喊爸爸妈妈,直到去年才检查出患有听力障碍。得知此事后,小姚所在的部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筹得一万多元,宗庆后也主动拿出一万元,用于孩子的治疗。就在不久前,孩子终于叫出了第一声“爸爸”,“高兴,说不出的高兴”,提到那一幕时,小姚似乎又重新陷入了当时的场景。随后,他抿了抿嘴,给我们透露自己的小愿望:“努力工作,多赚点钱,把孩子的病治好!”采访结束后,看着小姚匆匆赶去工位的背影,仿佛看到有一天,他凭着自己的辛勤工作,实现了心中小小的梦想……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