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现"职业购买人" 专盯食品"硬伤"借机索赔
2斤肉馅、5块蛋糕、几听啤酒、1斤蔬菜……这些超市中最常见的食品,成了一些人向商家要求赔偿、并以此获利的目标。
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职业购买人”。
记者近日从工商部门获悉,“职业购买人”几乎人手一本食品安全法规,整天泡在超市里,一旦发现食品存在过期、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他们便立刻冲上去把“猎物”买下来。
他们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目标不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获利路径。区别在于:王海们的目标为假货,对准的往往是重视声誉的品牌厂商,获得索赔经常是通过法院诉讼完成。而“职业购买人”专门买存在问题的食品,不希望通过耗时费力的法院诉讼求得赔偿,他们的目的简单明确:“超市经营者,你摊上事儿了!”
案例
他们随身带着《食品安全法》
讲述人:通州工商分局梨园工商所工作人员赵云莲
近期,辖区数个超市连续发生这类投诉和举报。我在所里负责经济案件查处,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东北口音的30多岁男子孙某(化名)。去年他从某大超市购买了几听国外品牌的啤酒,到工商所来投诉商家。原因是啤酒的中文标签上没有标明“贮存条件”。
一般商家和消费者都知道,进口商品须有中文标签,可是中文标签上应该有哪些内容,却不是十分清楚。而孙某掏出一厚本浅黄色的法律法规读本,书上已被各种彩色笔标注得花花绿绿。孙某翻到《食品安全法》一章,指着上面的条款说,第42条明确了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应当标明9类事项,其中第6项就是“贮存条件”。因此,超市销售的进口啤酒中文标签上没有标明“贮存条件”,违反了黄金赌城《食品安全法》。
孙某是典型的“职业购买人”,一本书、一杯水、一个录音笔,他就能在工商所“反客为主”,对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让常年办案的工商人员都为之惊叹。
根据孙某的投诉,工商局按照程序专程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去进行调查取证,最终的结论是进口食品也须符合黄金赌城的《食品安全法》,孙某确实抓到了商家的“毛病”。最终,商家因违规被处罚5万元,而孙某也获得了2倍的赔偿。
其实,像孙某这样的“职业购买人”还有不少。他们整天在超市里转悠,查找超市中可能涉及违法违规的“硬伤”,他们丝毫不怕经营者认出来,相反还希望商家熟悉他们,了解他们的办事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下次发现问题时,他们就不用再投诉或举报,很快就能和商家达成协议,拿到现金“赔偿”。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购买人”不仅普及了法律法规,也促进了商家规范和守法经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