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高校要求学生聚餐打报告 有没有道理?
吃顿饭也要打报告?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出台一项聚餐管理规定,班级、团体等组织聚餐需提前向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聚餐审批表》,待批准后方可聚餐。学生聚餐时不准饮用各类白酒,啤酒及饮料也需适度。同时,毕业聚餐时,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全程在场。
面对这项带有“禁酒”色彩的规定,有的学生拍手叫好,但也有学生认为学校管得太宽太细,有些小题大做。
记者询问了广州各大高校发现,目前,在广州高校,聚餐还是比较自由的。大部分高校的社团、班级只是在借用活动场地、粘贴宣传品、租借校车时需要提出申请。
支持方
这是保护学生
现今,高校越来越社会化,班级、学生组织、同学之间聚餐,为了调动气氛,喝上几杯也是常事。
“这样大家会high一点”,中山大学的望仔告诉记者,自己所在院的足球队聚餐有时候会喝上几杯,“一学期两三次,平均每个男生三瓶啤酒,最多的一次是20多个人喝掉了将近120瓶啤酒”。华南理工大学的小裴则告诉记者,学生社团大型聚餐,如迎新聚餐、庆功宴、期末最后一次聚餐等,“很自然都会喝酒”。小裴并不反感聚会时喝酒,但也觉得喝到烂醉、甚至喝到吐就太过头了,“毕竟只是学生嘛”。
“年轻人嘛,20多岁,都比较冲动,爱面子,经常拼酒!但喝多了不仅伤身体,而且没法很好控制自己行为,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大学生小陈很支持这个规定。
来自华工的大学生小高也认为,这种规定是出于学生安全考虑,有利于规范克制,“还是学生,并不适宜声色犬马、歌酒放纵”。
“这项规定并不是一种专项管制,而是一种保护措施”,暨南大学一位负责管理学生活动的刘姓老师说。站在学校的角度,刘老师认为,一方面,作为校方,出于校园稳定和正常秩序的考虑,如果同学要举办大型活动、聚餐的话,最好事先和学校报备时间、地点。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安全考虑,如果学生聚餐、活动时在安全、卫生方面出现问题,学校也不愿意看到这类事情。
“我能理解这项措施,不过在广州高校,目前没听说有类似的规定。”他说。
反对方
学校小题大做
“学校实在是没必要大动干戈,颁布类似的规章制度。”任职于广州某高校的李老师认为,学校不能抓住某些特例来做文章,“买车可能会发生车祸,但如果因此禁止买车,车祸会减少,但这么做代价能接受吗?而且喝酒是一种私人的事情,同学们大多已经成年,有个人的判断和把握,没必要用规章硬性要求。”
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少同学认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聚餐喝酒还要打报告,实在没道理。“就算是大人也会喝醉,谁没有年轻过?谁年轻时不轻狂?”暨南大学学生小叶说。
规定中还提到:“毕业聚餐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全程在场”。这让更多同学感到“不可理解”、“无法接受”。
“同学聚会跟学校什么关系?老师在场,连讲话都不舒服。” 大学生小付说。
中山大学学生小艾也告诉记者,在中大,平时社团活动都很少需要打报告,更别说聚餐了。“学校每个社团都有一个老师负责,而且每个学期刚开始时辅导员便会与学院学生会的主席们开会,说一下本学期的计划,之后有什么活动,把策划书给辅导员看就行了。”
“申请这个制度本身就容易流于形式,实际上大家聚餐,学校也难监督到,要处罚也不好找证据。光这个规定还是没办法防止学生酗酒的,关键还在于个人或学校氛围。”小艾说。
网友意见
@郑州大学武东晓:内地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一直采取“保姆式”的思维,总想大包大揽。其实,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对自己负责。就该规定而言,几乎是无法执行,如果是每次都要辅导员“陪吃”,那辅导员要累吐血,估计批准的机会就不多,如果不被批准,学生就会“偷聚”。
@sherry_萱萱:对于这种规定我表示有点不能理解,感觉有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啊!冠冕堂皇的说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但总觉得有点极左了点。
@改变一刻不停:高校也有苦衷啊!饮酒过量致人死亡,学校到底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赔钱?走正常的法律诉讼程序还是私下协商解决?高校选择自我保护情有可原,但显得不通情理和缺少关怀。
羊城晚报记者 林世宁 实习生 沈逸云 李郯郯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