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生活80家门店全部关门 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
4000多家入局者 为何仅1%能盈利?
在电商领域有句话叫做:“得生鲜者得天下。”不过,生鲜市场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近日,上海的生鲜电商“妙生活”就悄然关掉了所有门店。
生鲜电商接连折戟 上海妙生活关闭所有门店
在妙生活位于上海东宝兴路的一家门店,大门紧闭,门店上方“妙生活”三个字的招牌还在,门上贴着商户招租信息。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空荡荡的,店里面的设施全部搬空了。
央视财经记者了解到,妙生活在上海开的80家门店,陆续全部关门。
上海东宝兴路某商户:以前生意还可以的,六月份开张,开了四五个月。
记者随后根据地图,走访了妙生活的多家门店,有的门店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关门,现在已经转让,换了新的商户。
上海羽山路某商户:妙生活以前的店是在这里,我们这个店是八月份接手装修的。
记者登录妙生活的手机客户端,已经无法使用。
妙生活并不是个例,12月9日,武汉的“吉及鲜”被曝融资失败,大规模裁员和关仓。在杭州,“鲜生友请”近期也出现关门闭店的现象。发源地在合肥的“呆萝卜”经营陷入困局,杭州中心近日关闭。
妙生活创始人谈关店原因:成本高存活难
两年前,生鲜电商行业曾经经历过一次倒闭潮,短短一年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最近这种局面似乎又再次上演,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央视财经记者联系到了上海妙生活CEO。
在妙生活曾经的一家门店,紧挨着一家永辉生活超市,而在另一边30米的距离之内,有一家百果园超市,再往前还有一家超市,可见目前生鲜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妙生活首席执行官邹志俊告诉记者,妙生活在上海经营了四年多时间,虽然他们在全国领先创立店仓一体的模式,但目前成本占到总价的30%到40%,而生鲜批发的毛利率却只有10%到20%,高额的成本让这样的企业短期内很难盈利。
妙生活首席执行官 邹志俊:100多平米的店铺租金,在上海的话平均要三万五左右,再加上其它费用的话,七八万左右。即使我们用大量数据化,但是数据化实现这种溢价,不足以去抵消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扩张开店不挣钱,另一方面公司现金流紧张。虽然妙生活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3000多万元和2亿元融资,但是,最近三年资本大举进入,仅2018年国内22家生鲜电商企业融资高达120亿元。邹志俊预判资本狂热过后会变冷,于是在今年8月份果断决定陆续关店。
记者在上海走访时发现,虽然大大小小经营生鲜的电商随处可见,但是,从事这一行业并不挣钱。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亏平衡,88%亏损,70%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劳帼龄:如果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完完全全只依靠外部资本的输血,而自己没有造血能力的话,那让它长久下去确实是有难度的。
虽然生鲜电商很难盈利,但出局者与入局者却似乎依然轮番登场。整个生鲜电商领域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生鲜电商行业又存在哪些行业痛点?
特约观察员 许树泽:杨贵妃是怎么吃上生鲜荔枝的?
生鲜电商,名字高大上,其实就是“生鲜+快递”。这个事难做,有没有人做成功?当然有,黄金赌城娱乐古代杨贵妃吃荔枝就是“生鲜+快递”。
是怎么做到的?首先给荔枝打蜡保鲜,后来发现不好用,直接放进竹筒里,再次密封保鲜,后来发现还是不行,最终把活的荔枝树挖出来,放进木桶,一路送到长安,摘下来还是新鲜的。生鲜电商,就是“生鲜+快递”,生鲜不难,难在快递。快递之难,难在运输成本。
生鲜生意的成本三座大山
首先,是损耗成本,生鲜的损耗率平均在5%-10%;其次,运输成本,距离越远,分销环节越多,成本越高;最后,运输性价比低。同样1斤商品,相比服装和图书等,蔬菜单价最低,长距离运输相当不划算。
生鲜难做,为何菜场一直存在?
菜场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在摊贩的脑子里,其实是装有“大数据”的,每天选哪些?进多少菜不会有存货?损耗是很低的。其次,菜场是密集的社区中心,一天的需求非常大,来的顾客全是采购,不需要配送,成本降下来了。
需求没起来,竞争一大片
大多数风口是资本和概念炒起来的,需求没起来,概念和供给起来了,竞争者一大堆,导致没有利润可赚。
在美国,生鲜超市主要是卖有机食品,是人们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有机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给在后。
终极目标还是又好又便宜
生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高品质的饮食。如果餐厅和外卖可以做得到,那么,送菜上门,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没空买菜,直接叫外卖岂不是更好?目前可见的,生鲜电商的最佳策略,是产地直销拼团模式。终端合并足够大的订单,产地农民有钱赚,单子足够大,摊薄损耗和运输成本,给到消费者一个便宜的价格,又好又便宜,是最接地气却最不容易做到的商业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