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 急需全球加大资金支持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正在云南昆明召开。这次会议将在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推动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事实上,回顾2010年在日本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上定下的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爱知目标”,可以发现这些目标均未全部实现,而其中一个难题是相关投资不足。政府担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投资会打水漂。
那么,投资生物多样性有何回报?量化研究使结果变得更为直观。
2017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用量化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的十年时间里,109个公约签署国投资144亿美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带来的好处:受益于这些资金,109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在1996年至2008年期间平均下降了29%。据报道,在这一计算模型中,投入资金、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业扩张、人口增长、政府管理质量等因素均被要求考虑在内。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对全球163个行业部门及其供应链的分析发现,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一个健康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显然十分重要。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融资估计仅为1430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1.2%。而到2030年,估计每年支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在7000亿美元至10000亿美元。虽然和1992年-2002年这十年投入的144亿美元相比,如今的投资金额已经有了大幅增加,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其中的资金缺口也是显而易见的。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2020年,一份由环保倡议项目PortfolioEarth发布的报告指出,金融体系相关活动正在损害生物多样性,全球顶级银行为破坏生态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仅2019年,这些银行就向被政府和科学家视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行业投资超过2.6万亿美元。平均每家银行提供的融资额为520亿美元,其中最高为2100亿美元,最低为13亿美元。
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最高风险的10家银行中,前3家是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总部均位于美国;另一家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是生物多样性高风险行业的第五大投资者;另外还有3家是日本银行(瑞穗金融、三菱金融和三井住友银行),3家是欧洲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和巴克莱银行)。
细观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行业,报告评估的资金中,约66%与直接造成这一后果的活动有关(如渔业、采矿等),34%的资金投资于间接造成这一后果的公司(例如,通过商品零售、加工和贸易,增加供应链各环节的需求或者建筑建材中对原材料加工升级等需求)。32%的贷款和承销与基础设施有关,25%与金属和矿物开采活动有关,20%与化石燃料有关。尽管与粮食生产(农业和渔业)相关的商业活动仅占10%,但农业和渔业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却最大。
政府和企业一直是人们谈及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焦点,但其实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作用更不容忽视。遗憾的是,在当前监管机构和规则的保护下,银行不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承担任何后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曾经说:“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使全球每年损失其经济产出的10%。如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将阻碍各国在教育、卫生和就业等其他重要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拯救自然,我们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除了增加保护资金的投入,还需注意资金的投向。保尔森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曾经指出,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渔业及林业等可持续的实践,降低对自然的损害,有益于自然生态系统,在抵消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改善粮食安全;通过采取促进可持续性的方式,让大自然获取其所需的资金新来源;为实现环境效益的绿色金融和创新财税政策都可以阻止危害自然的活动;通过制定政府政策和创造激励机制,促使私人资本转向可持续发展,从而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
(责任编辑:殷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