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科技赋能是“重中之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专题调研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浦东、崇明、奉贤、金山等沿江沿海地区,有河口滩涂、内陆滩涂和森林沼泽三种湿地类型,0米线以上湿地面积72715.48公顷。
2023年,在沪全国人大代表顾祥林、金鹏辉、周燕芳参加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专题调研。强化科技赋能,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已是湿地保护的“重中之重”。
大力推进湿地资源保护
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实施。上海依法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部署开展长江上海段“十年禁渔”、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大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湿地资源保护。
其中,湿地资源监测评价与预警,是科技赋能湿地资源保护的有益探索。自2021年起,上海市已将湿地纳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系统,每年组织开展“林草湿生态监测综合评价”,全面厘清上海市湿地资源分布、类型、面积、生态状况等,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每年对近200个湿地样地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湿地资源现状、生态功能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并对遥感图斑变化作出预警;每两年开展一轮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监测评估,形成监测报告。
此外,加强长江口湿地和河湖湿地保护。开展长江上海段“十年禁渔”,持续开展“清船、净岸、打非”行动,坚决打击非法捕捞,保护长江口湿地水域生态资源;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开展河湖生态维护、水质保护、绿化养护、岸线管护、河面清护、河床修护。
保护修复能力要增强
调研发现,做好江河、湖泊湿地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监管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保护修复能力需要增强。
首先,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区域不平衡的矛盾仍在,高峰时段局部地区仍存在泵站放江和污水溢流现象,影响河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全市仍有部分农户生活污水未实现收集处理,有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故障、停运现象。对种植户改用有机肥、有机农药的鼓励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其次,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力度需要不断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形势严峻,福寿螺、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入侵物种不定期爆发,严重威胁河流湖泊的水生态质量。互花米草在长江口、杭州湾的滩涂湿地广泛扩散,侵占原生水生植物的生长空间,威胁水鸟、底栖生物生存。
此外,如何有效加强中华鲟等水生生物保护和长江口水生态保护方面,也还缺乏经验,对水生态的系统监测还不够完善,目前还缺乏对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的全要素系统监测。
科技赋能监管信息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流动性强、越来越隐蔽的违法行为,监管手段依旧以地面实地核查等传统方式为主,部分滩涂和浅水区域难以安全到达,现有的执法手段科技含量不足,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因此,加强高科技手段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已是当务之急。
代表调研建议,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监管的时效性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装备的研发应用,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
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构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退化湿地修复技术体系,凝练形成先进的、可复制推广的治理修复技术与管理模式。科技赋能,让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质增速,以便胜任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监督、保护成效评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监管职责。
此外,探索引入生态修复补偿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金融创新工具,提高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风险管理手段,利用保险损失补偿特性,以确定性的成本管理日渐加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湿地环境保护治理。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