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互联网企业造车下结论为时尚早
任何企业都是在市场打拼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大浪淘沙之后,总会涌现出一家或几家优秀的公司。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汽车设计、制造以及品牌维护的功力,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真正立足。这就需要互联网车企既“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围绕用户需求把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好
近年来,互联网造车的概念很热。且不说各路资本对其趋之若鹜、大把“撒钱”,单就前不久互联网车企在北京车展上的超高人气就窥见一斑。蔚来、威马、拜腾、前途、奇点、云度等9家企业携20余款车型高调集体登场,似乎在宣告一个汽车新时代的到来。
与互联网造车热情相对应的,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声。质疑者的理由在于,汽车是一个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从研发设计、实验验证、整车生产到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对产品技术和安全有非常高的要求。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大都在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多积累,这也为其产品和今后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就难免乐视的悲剧再次上演。
更让人担忧的是,还有不少造车新势力车企,既无研发实力和线下渠道,又无土地和工厂及设备,仅从别处购买一个造车资质后,就号称进军汽车产业。难怪有人说,其醉翁之意,不在“造车”,而在“圈钱”。
不可否认,今天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个别企业推出了首款上市车型外,大多数拿出的不过是量产车的概念车,更有甚者还停留在“PPT造车”阶段。“只闻楼梯响,未见产品来”,过度营销,甚至忽悠政府和用户的现象比较明显。然而,仅仅因为初创期的不成熟,就断然否认这个行业的新生力量,也是不够冷静和理性的。创新的魅力,不在于“守正”,而在于“出奇”,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观察创业公司,最忌讳用静态的眼光。对比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在造车技术上确实是处于弱势,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等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其强烈的互联网意识、用户思维以及大数据处理能力,无疑将是影响智能汽车发展和改变人们未来出行的关键。特别是新兴车企的出行服务以及智能互联的意识,很值得传统车企学习。任何企业都是在市场打拼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大浪淘沙之后,总会涌现出一家或几家优秀的公司。今天的吉利,就是当初从草根创业中崛起的翘楚。回溯其成长历程,正是其不惧巨头,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曾记得,因为没有造车资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有人也许会说,此一时,彼一时,当前黄金赌城娱乐车市已没有多大增量,企业都是在存量中搏杀,竞争太惨烈,新生车企根本没有试错机会。对此,必须要看到,这一轮互联网造车热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汽车正从传统机电产品和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虽然今天传统汽车的身躯已十分强壮,但它的头脑智慧却略显不足。而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共享化的新趋势,需要汽车拥有一个强大的头脑,通过人机界面实时与外部世界保持更人性的连接。显然,当前传统汽车及其服务的“痛点”,为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
当然,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互联网企业要想把车造好也不容易。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汽车设计、制造以及品牌维护的功力,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真正立足。这就需要互联网车企既“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围绕用户需求把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好。适者生存,弱者淘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因此,现在就给互联网造车下结论似乎还为时尚早,不妨也给他们“一次失败的机会”。(杨忠阳)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