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无产品问世且持续亏损 基石药业拟登陆港交所募集逾20亿港元
每经记者 刘晨光 每经编辑 陈俊杰
2月13日下午,基石药业在香港召开全球股份发售发布会,即将成为第6家在H股上市的非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
去年4月,港交所开始了“近25年来最大变革”,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与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在H股上市。从去年8月以来,歌礼制药(01672,HK)、百济神州(06160,HK)等五家生物科技企业登陆港交所,基石药业是今年第一家。
实际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上市初期尚未盈利的特征外,基石药业至今依然无产品问世,大部分候选药物还处于I期临床和II期临床。
已经历多轮融资
基石药业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成立于2015年12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基石药业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亏损2.53亿元(人民币)、3.43亿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亏损额达到11.62亿元,基石药业表示2018年全年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不超过18亿元。
基石药业绝大部分经营亏损是研发开支所致。如2016年及2017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约2.47亿元及2.13亿元,主要为支付给CRO的合约成本。
除了不断提高的亏损值之外,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基石药业在招股书中表示,“因我们目前并无生产设施,故我们并无探购原材料。目前的供货商主要为合约研究机构(CRO)及研发活动的实验室设备供货商”。
针对这种生产外包模式,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种模式有风险也有好处,风险在于自己缺乏研发能力,好处是不用承担研发无果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无生产设备”的状况或将有所改变,在2月13日的招股书发布会上,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就表示,“公司拿了一块地,而且很快就会进行生产建造”。
事实上,尽管亏损严重,但其融资情况相对乐观。招股书显示,基石药业成立以来经历了A-1、A-2、A-3系列及B轮融资,共募得约4.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云峰基金等,且其B轮融资为当时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同轮次最大一笔。
尚无产品上市
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经历了重大改革,由化疗药物演变至分子靶向药物再至免疫治疗,目前治疗癌症方法分为五大类,即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肿瘤免疫治疗疗法。基石药业重点致力于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疗法,公司建立一个由14种肿瘤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管线,包括三种处于临床阶段的肿瘤免疫治疗骨干候选药物(PD-L1、PD-1及CTLA-4抗体)。
伴随全球癌症患者的增加,抗癌药市场增长迅速,数据显示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由2013的729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10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0%,预期该市场规模于2022年将进一步增至2018亿美元。
尽管如此,基石药业依然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基石药业旗舰药物CS1001(PD-L1抗体)刚刚达到临床III期,尚无产品问世。
去年,国内PD-1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火药味。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以及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成功降价上市之后,国产的PD-1抑制剂如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以及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也相继获批上市。
此外,CS1001抗体(PD-L1)也面临一定竞争压力,据了解,目前黄金赌城市场并无PD-L1抑制剂,多种候选药物正在进行II期试验,但有包括基石药业在内的国内外四家药企在进行III期实验。基石药业表示,如果数据良好,公司预期将于2020年上半年分别提交cHL及NKTL的新药申请。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基石药业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PD-1和PD-L1都是患者急需的优秀药物,竞争是好事,只要是正向的竞争,最终还是要为病人服务。”
根据基石药业拟募集的资金布局,预计约6.2亿港元(约30%)分配至公司核心候选产品;约8.27亿港元(约40%)投入到管线中其余八种临床及IND阶段候选药物;约4.13亿港元(约20%)用于研发管线中其余五种候选药物以及研发和寻求新候选药物的许可提供资金;剩余资金为公司营运资金和其他用途。
(责任编辑: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