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福袋不能成为收割消费者的“口袋”
李英锋
随着春节临近,福袋悄然在部分电商卖家中流行开来。这种商家在不透明纸袋中随机放入商品,顾客付钱后才能打开查看的销售模式,因为无法预知的神秘感以及低于日常价的诱惑,正吸引着不少消费者购买。记者了解到,福袋原本是商家回馈消费者、维系客户及拉动业绩的商业行为,如今却越来越变味,不仅成了部分商家快速清理滞销品库存的手段,在“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下,不少消费者被“割韭菜”。(据1月13日《新京报》报道)
很多消费者购买福袋后的糟糕体验说明,福袋被一些商家玩坏了。福袋在市场上由来已久,按最初的功能设计,福袋是商家在节假日向消费者销售的具有一定优惠性质或福利性质的超值商品。而现在,福袋越来越像盲盒了,日益沦为商家清理库存的工具,大量福袋中包裹的是少有人问津的过季品、滞销品甚至瑕疵品,消费者很难在福袋中买到心仪的高性价比商品。不少消费者抱着“捡漏”心态下单福袋,本想薅点商家的羊毛,买回惊喜,却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被商家割了韭菜。
而且,商家往往预先针对福袋单方制定“不退不换”等游戏规则,旨在堵住消费者的维权后路。不少消费者收到福袋之后,即便很不满意、很后悔,也常常被商家的“请尊重游戏规则”呛到无奈。
诚然,福袋本身没有原罪。只要商家恪守合法、诚信、公平等原则,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宣传和售卖福袋,福袋可以成为增加消费新奇感、黏住消费者的促销。而揆诸市场,一些商家却在福袋中装入过气商品、滞销商品,超值商品、热款商品的出现率微乎其微,甚至为零。这种行为消耗了消费者对福袋的期望,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至于一些商家单方制定的“不退不换”等游戏规则,也可能在法律上站不住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福袋中的商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无论商家是否制定“不退不换”等游戏规则,无论消费者是否知晓、接受商家的游戏规则,消费者均可要求商家履行更换、修理、退货等义务。
商家的福袋不能成为收割消费者的“口袋”。相关部门应联合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加强对福袋营销的关注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福袋营销的规则和标准,划清法律底线。监管部门应曝光典型案例,让违法商家受到惩处。
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理性参与福袋消费,如果发现被商家套路误导购买了原本不想买的商品,商家的销售行为就属于无效行为,消费者要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