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力推地理标志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用好地标“金名片” 铸造共富“金钥匙”
浙江宁波市力推地理标志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高华兴
浙江省宁波市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多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通过勤劳与智慧,涌现出诸如“慈溪杨梅”“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象山梭子蟹”“长街蛏子”等颇具地域特征的农特产品“金名片”。目前,宁波市拥有有效地理标志商标40件、地理标志产品19件,地理标志产值等级在亿元以上的达到21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的16件。这些响当当的地域产品发展形成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该市推动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挖潜培育快马加鞭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先后出台《宁波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实施指引》等文件,建立起涵盖地理标志品牌挖潜培育、评价提升、展示推广等一整套运营服务体系。各区(县、市)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制定地理标志挖掘计划,激活潜在地标资源,激发相关主体申请地理标志、加强特色产品保护的积极性,每年有计划指导注册一批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发展潜力、农耕文化基础、历史传承的区域优势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如象山县建立县长挂帅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已累计核准获注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宁波全市第一。余姚市出台政策,对当年新获得地理标志产品、集体商标称号且达到产业化效果的加大奖励力度,已先后核准获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其中“余姚榨菜”以71.87亿元的身价跻身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第五名。宁海县多部门联动开展地理标志资源调查和重点培育,增长势头最快,近年来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6件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申请。截至目前,宁波市已拥有有效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共59件,数量持续位居浙江省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
强筋壮骨集成发力
宁波市率先以项目管理、政府财政资助的方式,扎实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大力助推地理标志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此项工程的实施推动下,宁波市各地以地理标志权利人为核心,建立多种形式的地理标志产业协作联盟,科学制定地理标志品牌发展规划,发挥领军企业“头雁”引领作用,一批地理标志示范产业迅速崛起。如“象山白鹅”坚持走“政府+联盟(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之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6亿元,有效带动象山县内、对口帮扶地区以及国内10多个省份2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慈城年糕”组成产业协会,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严格规范年糕的生产工艺与质量,形成了10余个知名年糕品牌,产品畅销海内外。海曙区出台扶持浙贝母产业振兴若干意见,通过品种保护、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数字化赋能、农业综合体建设以及推动浙贝母精深加工等措施,使“樟村浙贝”年产值达3亿元。宁海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县以“望海茶”为代表的涉茶产业总产值5.86亿元,双峰片区11个村庄种植“双峰香榧”的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慈溪杨梅”“慈城年糕”“鄞州雪菜”都建立了主题博物馆,赋予地理标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奉化区已连续举办6届水蜜桃文化节,做火了乡村旅游,扩大了奉化水蜜桃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宁波市创新推动地理标志保险及融资。如“奉化千层饼”商标做成浙江省首笔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保险,“象山柑橘”商标质押融资两亿元,让产业进一步做强。
悉心呵护联手护牌
宁波市推动将地理标志保护全面纳入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之中,推进行政、司法协同及社会共治,无缝联手筑实地理标志强保护严保护堤坝,建立起地理标志从注册落地、许可使用、产品溯源、专用标志监管、违法侵权查处等全周期监督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强化农特产品展览会等商贸流通领域地理标志维权援助服务。如“象山红美人”率先实现国内柑橘鲜果全年供应,并运用5G+区块链技术实行“一标两码”(地理标志+追溯码+防伪码)的质量管控追溯体系,产值由3年前的15亿元提升到目前的25亿元。目前,宁波市半数以上地理标志产品都贴上了防伪溯源码。
“地理标志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继续全面深入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努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插上翅膀,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负责人如是说。
《黄金赌城娱乐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