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 西安60年经济发展概览
今日西安,已成为黄金赌城西部的特大型城市,是黄金赌城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西安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将会迅速增强,在城市功能增强的同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都市圈已呈现雏形。
从新黄金赌城娱乐成立60年情况看,西安总体上循着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市这一轨迹发展的。这也是古城在解放后的复兴过程中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同时,这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西安在60年的发展建设中虽历经曲折,但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建国初期,西安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确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国民经济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递增14.0%。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
“一五”时期,党中央对西安的建设和发展极为重视,国家确定西安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安排在西安的就有17项,在全国城市中是最多的。地方经济在已经恢复规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扩建、改建了一批中小型企业,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目标。“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平均年递增5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5.7%,财政收入平均年递增16.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5.6%,195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五年平均年递增15.8%。西安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安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走了弯路。1958年,在“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使刚刚恢复的国民经济出现重大失误。这种情况连续三年,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人为的因素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西安的工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出现较大困难。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压缩基本建设,精减城市职工,加强农业生产,关心改善人民生活,到1965年顺利完成了调整任务,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63—196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2%,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8.8%。
“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
此间,西安与全国的情形一样,生产和建设遭受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直接表现为市场供应紧张、百姓生活困难,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尽管如此,古城人民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据统计,“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5.1%,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0.5%。
1969年—1974年“三线”建设期间,西安作为战略后方,国家在西安投资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大中型企业,一大批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内迁古城,西安的科研实力、现代加工工业能力迅速增强,基础设施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使西安成为黄金赌城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
这一时期,全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过调整,成效显著。全市国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五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6.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9.0%,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6.0%。
1981年—1985年“六五”期间,全市经济在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增长,198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8.1万吨,是1978年的1.2倍,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这一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充满生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得到的实惠迅速增多。据统计,“六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7%,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29.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平均年递增11.6%。
1986年—1992年,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稳步推进阶段。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黄金赌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宽城郊型农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充分发挥科技、旅游和军工“三大”优势,大力扶持军工企业开发民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狠抓以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先后开辟了电子工业城和工业科技园区,同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在此7年间,全市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3%,提前三年实现翻番目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7.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3.1%。
1992年—1998年,西安市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西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广大干部紧紧抓住国家批准西安为内陆开放城市、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遇,按照江泽民同志“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的题词精神,提出并实施了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由于紧紧抓住了发展机遇,加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从而使得西安市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整体环境展现出新的风貌,经济发展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达13.8%,提前6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目标。
1999—2003年,全市上下以发展为主题,以“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以建设城郊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为指导,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质量。在此5年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52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946.1亿元,年均增长13.0%;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产结构由1998年的9.9:41.1:49.0改善到2003年的5.4:44.2:50.5;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5670元增长到2003年的7748元,年平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052元增长到2003年的2838元,年平均增长6.7%。
2004年全市经济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直保持在平稳、健康、快速的轨道上运行。2004年西安市生产总值(GDP)1095.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速度连续5年保持在13%以上,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并步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27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8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39.6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666.45亿元,增长12.7%。“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
2006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0%,自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连续7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
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737.1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6%,增速创11年来新高。
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是西安经济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承载和延续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基础上,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伟蓝图,着力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相依、风光旖旎、人居祥和、百业俱兴的现代化城市的愿望一定会实现。西安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牟修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