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寻找第一代农民工

2009年04月16日 19:10   来源:羊城晚报   

  1992年春运,民工潮涌向广东。叶健强摄

  有人说,第一代农民工就像刚恢复高考之时的“老三届”大学生,虽他们年龄相差悬殊,在打工一族中,却“风骚”独具。2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又各自“飘落”何处?

  谁是第一代农民

  按事先的想法: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珠三角打工的,于是记者找到东莞市虎门镇经贸办主任谭志强,他犯难了:真找不到,90年代初的倒有!

  面对同样的问题,曾任太平手袋厂厂长的唐志平寻思了好一阵:78年建厂后,厂里几乎是清一色的虎门人,只是到了1986年前后,由于工厂业务扩大,人手不够,他们才到江西招了一些农民工,到1990年他离开厂时,农民工也只有100多人,但三年后,太平厂基本上都是外来工了。

  1990年后,“农民工”代替“民工”的称法风靡坊间媒体,“民工潮”“春运”“治安”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大问题。谭志强说,事实上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从粤东粤西(大部分)农村走出来、在深圳蛇口和深圳关内打工的那群农民。

  谭志强说,在虎门镇现有100万左右的打工者中,“80后”的占绝大多数,如果将他们算为第二代农民工,那么上世纪“60后”、“70后”算是第一代,而90年代初的“民工潮”中,“70后”的占多数。

  第一代农民工归去何方

  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老梁总是和1991年5月12日一起从河南固始县同车到东莞的50名工友聚会。“从来没到齐过,现在越来越少。”至今还在东莞打拼的老梁说,那50人,估计有30%自己创业、30%留在企业、余下的回家了。

  与老梁同一车来的程晓磊,如今做到某企业的高管了。他说,他们那一代农民工,回家的虽占多数,但真正回到农田里干农活的很少,在家开店、跑个生意等居多,而且大多都搬到县城或镇上建房,成了城镇人了。

  易进首先在东莞厚街开了自己的鞋厂,前几年回到老家固始县开了三个鞋厂。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县,固始县的绝大多数投资是由本县的农民工回家创业的,也有他们“牵线搭桥”的。每年春节前,该县主要领导会亲自到珠三角的东莞、深圳等宴请“家乡父老”。据称,在宴请之列的,绝大部分是第一代农民工。

  去年,新的《劳工合同法》实施之后,重庆的老彭结束了他在东莞16年的打工生涯,虽然老板工厂关门也给了他几万元的工龄补偿,但还有些依依不舍。据称,近一年多来,在珠三角迁移、倒闭的数千家工厂中,真正回家的大多是第一代农民工。

  当两代农民工相遇

  如今留在珠三角的第一代农民工,多数成了管理者。当他们遇上了第二代农民工时却有些犯难。

  记者在采访中,多数第一代农民工中创业者在谈及现在企业管理,首推现在工人难管。程晓磊说,他们当初进工厂是要军训做早操的,但现在工人认为,做操是在工作之余,不计算工时、不给工资,这就是不尊重员工的自由,于是投诉到品牌客户那里,现在工厂干脆取消了做操和军训。

  程晓磊是一家大型台资鞋厂做人事培训负责人。他说,第一代农民工生在长在农村,为生存才进城;“80后”虽生长在农村,但父母多数在城里打工,家里吃穿不愁,又从小养成独立个性;“90后”干脆生在城里学在城里,完完全全是个户口在农村的城里人!到现在,“祖孙三代”农民工会一样?

  而老梁的结论是:那时我们是一个岗位三个人等,现在是两个岗位等一个人;过去是“民工潮”,现在是“民工荒”——打工市场变了!

  3个第一代打工人

  第一代农民工多已谢幕南方,归寂家乡。不过,与他们中的留守者对话,不光是忆往昔,更多则是对第一代打工人经历的思考和沉淀,因为第二、甚至第三代打工者还在南下前行。

  前者之行,后者之师。

  A、从打工者到异国高管

  今年40岁的李兴国17年前从老家来到东莞一家鞋厂。“当时我们进厂都要经过考试。”因为工作勤奋,李兴国被选为储备干部。

  李兴国从来没有换过单位,从一个打工仔到车间组长、车间课长,2003年他被公司派往越南、印度尼西亚负责新厂的管理至今,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企业高管。

  “其间有很多更好的机会和诱惑,但我舍不得放弃。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打工者的典型特征吧,忠诚,负责。”

  李兴国说,自己在国内工作时,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来到国外,自己觉得多了份责任心:因为是外企,所以很多时候要考虑到形象问题。“这一点,也是国内第二代打工者的长处。”

  B、我为自己打工

  1991年4月,一家台资鞋厂到河南省固始县招工,3000多人报名只招50人,老梁考了第五名。

  老梁在厂里干得很好,官至车间主任。但1996年,在与一位台湾主管争执并打架后,他辞职了。

  1998年底,在中山三乡镇的乌石工业区,靠近宝元鞋厂的地方,老梁摆起了一个卖卤菜的夜市小摊。一年半的时间就赚了十几万。

  然而,树大招风,又无证办摊,不久,老梁的卤菜摊关门了。这时,老梁相中了镇上一片十几亩的空地,开了一家露天烧烤场,生意很火,却再次因为手续不全关门。

  2000年老梁承包一层250平米的铺面开了家酒楼,这次的生意手续齐全,月盈利2万多。老梁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3年老梁又注册了一个专做物流和汽车服务的公司。一年后名下的车辆达到几百台。他关掉了酒店开始专注公司的生意。

  说起十多年来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转变,老梁感慨:打工的不如为打工者服务的!

  C、“坚持”让打工妹身家过亿

  1989年7月,16岁的王馨怀揣着母亲卖黄豆凑下的路费,与100名河南同乡来到东莞开始打工生涯。

  一日两餐,工作13个小时,四个月后,同来的姐妹走了大半,王馨坚持了下来。年底,她寄回家的800元,撑起了家里三间瓦房。

  3年后,王馨跳到另一家玩具厂当上了小组长。在玩具厂里耳濡目染的她了解了接单加工的奥妙。

  “当一辈子的打工妹肯定是发不了的。”深知这一点的王馨在当了八年打工妹后,租了一块厂房做起了简单的来料加工。“那时东莞到处是工厂,只要有点人脉关系,很多人都选择出来自己做,钱不难挣。”王馨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早已是身家过亿的老总级人物。她说,过去我给台商和港商打工,现在我们请来台湾人和香港人帮我们打理企业,我一个打工妹也要走向世界。(记者 谢孝国 张生磊)

(责任编辑:梁丽霞)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