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报社记者蒋昕捷发言文字实录
非常荣幸能作为媒体记者中的一员谈一些感受。
最近一两年参加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论坛,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媒体炒作”。我想这大体反映了对食品安全媒体报道的一种观感。
过去并不是这样。9年前,我在一家地方都市报实习,独立完成的第一篇报道是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那时候,包括后来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人们对媒体的舆论监督普遍持欢迎态度。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不满情绪,我想是因为媒体虽然披露了很多真问题,但同时也制造了一些伪命题。比如前些年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对所谓“速生鸡”的误读,有时候伪命题也能搞垮一个产业。
但借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趋势判断,我认为食品安全报道水平也将是“总体向好”。过去十多年,消费者的需求,从关注食品数量到关注食品质量,再到当下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对健康是否存在风险。相应地,政府监管从分段管理趋向统一监管,食品产业从“小散乱多”趋向规模化,媒体报道也从宣传转向舆论监督,再发展到当下的专业化报道要求,特别是提升报道中科学认知的专业性。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各位不妨再给媒体一些时间。
作为一线记者,我注意到最近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三个与媒体相关的趋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趋势是刚才说的媒体报道专业化。过去媒体做食品安全报道是三无——“无专职记者、无专门版面、无报道指南”。此次宣传周,在国家食药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和机构的支持下,南方周末报社将在6月13日主办一场食品安全双向公开课。上午是科学家给媒体讲科学,下午是记者给科学家介绍如何传播。结果征集媒体记者时发现,不仅全国各地报名踊跃,而且报名的都是专门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记者。这说明食品安全报道的专职化已经出现。
第二个趋势是机构的媒体化。技术的革新给当下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甚至门户网站都造成了冲击,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发布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比如各级政府开设的政务微博微信,包括刚才看到的食事药闻APP的上线。未来食品行业、企业甚至科学家个人都可能通过机构媒体和自媒体等方式来传递这些食品安全信息。
第三个趋势是媒体的平台化。刚才说的机构媒体化打破了我们这些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但危机同时也是机遇。海量信息的副产品是信息过剩,优质信息会变得稀缺。就像人们吃饱之后,会想要吃好、吃得更健康一样。人们对于优质信息和专业信息的需求会日益提升,因此媒体转型的路径之一就是进一步扎根专业领域,进而建立全新的媒介平台。比如我们去年11月发起的“健言者计划”,获得了国家食药总局等各方的鼎力支持,受众除普通读者之外,还聚合了大量监管者、科学家、媒体主创、政策研究者等专业读者。这使得我们可以实现精确传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当然,我们的平台也是刚刚起步,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欢迎在座诸位的共同参与和批评指导。
以上是我作为一线记者的一些观察、感受和亲身实践。我相信,未来,媒体在推动食品安全实现社会共治、树立食品行业诚信守法新风尚上,将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