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东检验检疫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亮点
2009年年中,一份厚达30页的《广东出口消费品质量报告》摆在了广东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案头。报告中对玩具、灯具、小家电、服装、鞋类、仿真饰品、家具以及与食品接触材料等在广东外贸出口比重大的产品,进行了产业现状、质量概况、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等方面专业性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广东检验检疫局在探索质量工作规律上下大工夫,亮点频现。如加强宏观管理的决策和指导,强化对外向型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执法协作机制和与地方政府的质量监管合作机制,着力促进各地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健全“政府负总责、企业负首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等。
集中力量攻难点
围绕着力解决影响质量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广东产品质量状况和检验检疫工作实际,广东局既做到了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做到了集中资源和力量,优先解决最突出问题。
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重点,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对1283家出口食品原料备案基地进行了100%清查,限期整改95家,取消50家;对近1000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添加剂使用情况开展拉网式清理整顿。
以供港澳鲜活农产品等出口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进出口敏感农产品整顿。对1816家进出口农产品注册企业进行了100%清查,取消注册资格72家。
以敏感进出口日用消费品为重点,深化进出口重点商品整顿。加强了玩具、儿童服装、小家电、木制品和家具、仿真饰品、与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检验监管。
以严厉打击检验检疫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深化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联合公安机关打掉制售假收费收据黑窝点5个,查获非法检验鉴定机构6家,查实非法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及认证咨询活动企业2家等。
创新机制凝合力
为解决检验检疫监管和通关模式的核心问题,广东局以超前视角,引入风险分析、分类管理、诚信评定等,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宏观监管和流程再造,在电子监管、直通放行、合格评定、执法稽查、电子标签等多个领域率先探索运用,
在构建科学严密的监管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健全了常态与动态相结合、企业诚信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的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对辖区651家一类企业和2912家二类企业,占辖区80%以上的出口检验监管工业品实施了一般监管、验证监管或信用监管。率先建立出口产品合格评定体系并试点成功。
建立完善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为核心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确定了水产品、肉及肉制品、乳与乳制品、蔬菜类、植物油和酒类6类大宗敏感高风险食品为重点产品,供港澳台食品生产加工区域为重点区域。
先行先试,在广东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制度。2009年1~10月,辖区已有36.2万批、货值134亿美元的出口货物从辖区及深圳、珠海口岸采用直通放行方式直接报关出口。
同时,致力于搭建质量“齐抓共管”的大平台,先后与13地市政府就共同建立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签署了备忘录,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厅就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签署了备忘录等,形成了质量工作的合力。
攻坚克难促发展
2009年以来,广东出口埃及等非洲国家的工业产品增长迅猛,仅2009年10~11月,就达10823批、货值4.83亿美元。根据输非等新兴市场产品货物种类繁多及目录外产品逐渐增多的特点,广东局全面规范装运前检验监管工作,推动黄金赌城出口新兴市场贸易的健康发展。企业人士说,“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离我们不远,是一把危机之中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2009年1~10月,广东局辖区玩具、灯具、纺织服装、家具、水产品等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货值分别增长8.2%、16.9%、36.4%、9.6%和6%。广东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在促调整、促转型、促创新上下工夫,在保企业、保市场、保增长上见实效,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经验。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