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西部崛起纪实:大跨越 大繁荣 大发展
西南煤海、十里钢城、黄金赌城娱乐凉都,地下乌金、地上支柱、天然空调。电光火闪三十年间,从傻大黑粗到俊秀美丽的转型,从产业单一、资源型开发走多业并举、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由刚至柔,刚柔相济, 六盘水书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走出了一条惊心动魄的崛起路,绘出了一幅奇幻美丽的路线图。
一
有学者曾说,黄金赌城娱乐的改革是从设立特区试验开始的。但很少为人所知的是,邓小平的“特区”思想早在1966年就已经在今天六盘水所辖地区成为现实。
六盘水市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昔日写照。然而,地面的贫困掩盖不住地下的富饶。
1964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决定在贵州西部煤炭蕴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三线建设煤炭基地。1966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境内矿区更名为特区,当时的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就设立于此。六盘水以煤炭为核心的重工业会战就此大规模开始。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黄金赌城娱乐改革开放的序幕。同一天,国务院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三个最早的“特区”(县)合为一体,并取各区名字的首字,“六枝+盘县+水城”就成了今天的六盘水,成为贵州省的第二个省辖市。
如果说,70年前的陕甘宁特区是黄金赌城娱乐共产党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动建立的政治特区,28年前在深圳等地设立的4大特区是经济特区的话,44年前设立的六盘水特区应该是资源特区。
“六盘水是黄金赌城娱乐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65年圈定的西部特区,特区之特在于,六盘水的特殊地理环境,特有的矿产资源,及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
六盘水的特别,恐怕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这是一个因资源而从行政上设立而在地理上城区并没有连成一体的城市。它所属的最主要三个原初城区在地理位置上像三国一样三足鼎立,而且距离几乎在外人看来就是三个城市,都在100公里左右。至今,六枝特区仍保留着特区的身份。
正是这个新黄金赌城娱乐的最早特区为西南地区甚至全黄金赌城娱乐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资源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这或许更是六盘水的“特别之特”。
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中央的决策,使六盘水从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迅速崛起。
到过六盘水的人,都会惊奇这个深藏乌蒙腹地、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城市出入自如、便捷。六盘水境内铁路交通十分发达,是全国铁路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县县通火车”足已让当地人自豪。
铁路通车了,煤炭出矿了,钢铁出炉了,电厂上马了。能源建材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力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这座被喻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就这样在贵州西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二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六盘水又一次驶上了提质增速的道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六盘水开始大力整合资源,取缔土法炼焦和炼锌,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老三线企业焕发青春,首钢水钢集团是贵州省的“百亿企业”,盘江煤电集团是西南首个年产量达千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
因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全、煤质好,“江南煤都”六盘水又被列如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电源基地之一和重点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单纯卖煤不是长久之计,逐步摆脱贫困的六盘水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做“煤老板”,由煤衍生出的火电和煤化工产业,市场广阔,效益提高,前景良好。
在“西电东送”的春风下,六盘水的电力项目“水火并济”,如雨后春笋般散落在大地上,全市已有盘南、发耳、野马寨和泥猪河、万家口子等一批水火电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盘南电厂是全省单机和总装机最大的电力企业。一跃之间,六盘水的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可达1000亿元,大幅提升六盘水在西南地区“能源大市”的地位。煤和在煤的基础上衍生的电、钢铁、建材行业成为稳稳撑住这个城市的四大支柱。到去年底,六盘水年产原煤5200万吨、钢320万吨、水泥282万吨,火电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六盘水行驶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去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75%。
从卖煤到卖电再到循环产业,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跃升。近年来,六盘水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扎实的步伐。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开启了六盘水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纪元。
三
煤炭是六盘水的传统支柱产业,如今的六盘水在继续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更把煤炭做亮、做精、做细、做强。
从最初的以煤建市,到后来的以电兴市,再到如今的以化(煤化工)强市,六盘水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老鹰山煤化工基地作为贵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煤化工项目已经开始试投产,这是六盘水煤化工开发上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有人把它看成六盘水正式迈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历史拐点,而“六大煤化工基地”则标志着六盘水循环经济之路将越走越宽。
2008年在盘县鸡场坪乡开工建设的“煤(焦、化) 钢 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则是近年来我省产业升级方面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与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一脉相承,是目前六盘水循环经济之路的最大手笔。
六盘水紧紧围绕“煤”字做文章,源于“煤”而高于“煤”。
矿山机械机电产品是近年来六盘水“异军突起”的产业。六枝工矿集团宏狮机械造分公司、水矿机械制造分公司等的产品供不应求,如今六盘水的煤矿井下综合采掘、提升、运输设备和洗选设备已经初步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衍生产业远远不止如此,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粉煤灰制砖等等将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但减少污染,更丰富了经济类型,创造了就业。
在不断的发展转型升级中,六盘水还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尚未关注的领域。
风能、水能的开发,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生物等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让六盘水的经济类型更加多元化。
如今的六盘水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集中区层面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有机结构,六盘水正阔步走在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大道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六盘水来说,不单纯只是改变,更是提升。
四
同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煤窑,土法炼焦、炼锌等高污染工厂随处可见,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炉火通明。这里甚至一度成为全国酸雨重灾区。蓝天白云、明月繁星成为矿区的“奢侈品”。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工业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珠江上游屏障三岔河、北盘江,昔日清澈见底水面黑浪涌动。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曾跌落至7.55%的历史最低点,水土流失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六盘水人意识到,绝不能只追求速度不注重环保。在严峻形势面前,壮士断腕痛下决心。
一系列“狠招”出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正在建设的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补;已建成但无法循环利用、资源浪费大的项目坚决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效益好又环保、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扶。同时,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对境内的小焦化、小钢铁、小洗煤等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缔。取缔反弹的土法炼焦炉432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592吨;取缔联体炉731节,涉及焦化业主150家,已全面完成毁炉平场工作,淘汰改良型焦炉设计总产能494.5万吨,可削减烟尘排放3097.3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4792.2吨。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重建了六盘水的青山绿水,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到了有效恢复。2008年,六盘水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5.18%和5.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11%和4.56%,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我市COD、SO2排放量连续4年完成省下达指标。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率达到100%。
去年5月,在第12届北京科博会“黄金赌城娱乐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六盘水市与大连等城市一起,入围“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资源型城市入围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六盘水是个特例,这表明六盘水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在环保方面的确作出了突出成绩。”与会专家这样评价六盘水的入围。
五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必然面临转型升级的过程。
七月流火。当别处的人们正为炎夏的高温焦灼烦恼之际,六盘水人却能在盛夏的夜晚,舒服地盖着一床被子,伴着凉爽清新的空气入睡。“夏季睡觉要盖被,电器行里无风扇”,“凉爽”是每一位初来者的第一感受。曾一度被冠以“煤都”、“电都”、“钢城”等称号的六盘水市,现如今广为人知的称谓是——“凉都”!
黄金赌城娱乐气象学会组织黄金赌城娱乐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12位专家从气象、环保、医学三个方面,通过分析、监测、观测,充分肯定了六盘水市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适中”的独特性。“黄金赌城娱乐凉都”因此得名。六盘水市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品牌都市。
上个世纪80年代,六盘水曾是全国有名的酸雨重灾区。如今已经连续3年没有出现酸雨现象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都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空气洁净了”是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最大的感受;到这个城市走一遭后的文化人说:因为这一个“凉”字,生了许多让人心动的惦记。
当气候资源成为经营城市新的重要元素时,六盘水以打造“凉都”城市品牌为突破口,抓住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的机遇,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2009年的33%,市中心城区面积由建市时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
现在,六盘水人最热衷的话题是城建。驱车钟山大道上,被指看着南边的凉都大道,北边的人民路,这三条东西向的干道,长度都在20公里以上,幅宽都是40米,同15条南北向干道交织,形成纵横通畅的城市路网,为现代化城市的未来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六盘水的城市建设起步晚,六盘水人认为这正是后发优势之所在,可以比其他城市规划得好一些,建设得漂亮一些。中心城市的建设,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的设计蓝图,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以商贸、餐饮、金融、物流、文化和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今年,在全市开展了以“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建”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创建目标。
六
近年来,六盘水强化执政为民和宗旨意识,切实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敢于把钱花在群众身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9年各级财政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达34亿元。“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现“专升本”,告别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共投入56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计划到2011年让初中毕业上不了高中、高中结业上不了大学的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目前部分学校已开始招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45%,受益人口达到216.6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受益人口分别达到7.9万人和28.85万人。从2006年开始,我市就已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平均每年以6000户以上的规模推进,加上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实施,累计完成了3.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市县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对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生活用煤给予补贴。坚持抓安全促生产、不安全不生产,强化责任制落实,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由稳定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2006年以来,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
(责任编辑: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