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六盘水城市"变脸":循环之路越走越宽

2010年07月16日 17:14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市民惊喜地发现,在市区,“不烧油”的公交大巴车已经开始试运行。这种我市自行研发的“COG”新能源示范车采用焦炉煤气作为汽车燃料,不但减少了焦炉煤气对外排放造成大气污染,还能为汽车解决能源问题。

  这仅仅是六盘水市近年来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资源型城市,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开启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纪元。

  过去“傻大黑粗”的六盘水开始“变脸”,迎来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而去年被国务院纳入循环经济区试点更是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格外引人注目。

  转变,从“区域限批”到“循环经济试点”

  2007年,注定是我市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这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这一严厉措施,六盘水“榜上有名”。多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煤、铁、铝等资源快速发展的六盘水面临历史性抉择。

  发展,是六盘水的现实需要;环保,是六盘水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如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市阵痛后唯一的、也是科学的选择。这一年,被我市定为“环境保护年”。

  时任市委书记、现任省政府副省长辛维光指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他提出,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区域限批”,切实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毫不犹豫地去改”。

  一系列“狠招”出台,六盘水以壮士断臂的勇气开始了背水一战:认真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正在建设的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补;已建成但无法循环利用、资源浪费大的项目坚决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效益好又环保、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扶。

  同时,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对境内的小焦化、小钢铁、小洗煤等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缔。

  仅仅三个月时间,六盘水就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取缔反弹的土法炼焦炉432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592吨;取缔联体炉731节,涉及焦化业主150家,已全面完成毁炉平场工作,淘汰改良型焦炉设计总产能494.5万吨,可削减烟尘排放3097.3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4792.2吨。

  4月9日,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六盘水市环境违法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整改,已达到有关要求,环保总局决定从即日起解除限批。

  “解禁”让六盘水暂时松了口气

  可怎样摆脱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成为我市审视未来的最新命题。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时期新任务又对我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坚定提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市委书记刘一民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把优质资源真正转化为优势产业,形成经济发展优势。

  我市不断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逐步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

  同时,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监控及污染治理,所有洗煤废水均实现了闭路循环,所有火电厂均安装了脱硫设施,所有水泥企业均完成了从湿法生产方式向新型干法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009年5月23日,经过专家的层层把关,我市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称号,成为贵州省惟一入围的城市。在众多专家的眼里,六盘水已经初步走出一条西部资源型地区开发“金山银山”、又保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贵州六盘水、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五个西部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从“区域限批”到“循环经济试点”,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可。

  市经信委主任李盘春告诉记者,过去六盘水打“资源牌”、“凉都牌”,今后还要打“试点牌”,不断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

  循环,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发展质量

  盘县柏果镇的天能焦化厂很与众不同,没有焦化企业常见的冲天大烟囱和天灯,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气息十足的输气管道。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直接通过管道卖到河对岸的黔桂发电厂,供其发电。

  在天能焦化厂的账本上,仅这一笔每年都可以为公司增加3000多万收入。

  而对于黔桂发电厂来说,每年也可节约300多万的成本。

  柏果镇党委书记鲍吉克告诉记者,其实在这个双赢的背后,另外还有一笔帐值得好好计算下:每年天能焦化产生的1.34亿立方焦炉煤气用来发电,相当于每年少消耗12万吨标准煤,少排放几万吨废渣,既节约了能源,又大大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更为欣喜的是,从焦炉煤气的循环中尝到了甜头的天能焦化厂和黔桂电厂,还在废水利用、中泥煤供应等方面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以节约燃油费、燃煤管理费近500万元,互惠双赢的“煤电小循环”已经在这里渐成雏形。

  而在市区,“不烧油”的公交大巴车已经开始试运行。这种六盘水自行研发的“COG”新能源示范车采用焦炉煤气作为汽车燃料,不但减少了焦炉煤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还能节约能源。

  六盘水人惊喜地发现,在寻找循环经济发展路途中,自己无意间创造了新兴产业,而这些都是蕴藏在转型升级中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六盘水来说,不单纯只是改变,更是提升。

  有关人士介绍,如今的六盘水经济发展方式更趋于多元化,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的附加值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一系列过去闻所未闻的产业在转型中“脱颖而出”。

  煤炭是六盘水的传统支柱产业,如今的六盘水在继续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更把煤炭做亮、做精、做细、做强。

  从最初的以煤建市,到后来的以电兴市,再到如今的以化(煤化工)强市,六盘水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老鹰山煤化工基地作为贵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煤化工项目已经开始试投产,这是历史性的一步,有人把它看成六盘水正式迈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历史拐点,而“六大煤化工基地”则标志着六盘水循环经济之路将越走越宽。

  而去年在盘县鸡场坪乡开工建设的“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则是近年来我省产业升级方面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与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一脉相承,是目前六盘水循环经济之路的最大手笔。

  六盘水紧紧围绕“煤”字做文章,源于“煤”而高于“煤”。

  矿山机械机电产品是近年来六盘水“异军突起”的产业。六枝工矿集团宏狮机械制造分公司、水矿机械制造分公司等的产品供不应求,如今六盘水的煤矿井下综合采掘、提升、运输设备和洗选设备已经初步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衍生产业远远不止如此,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粉煤灰制砖等等将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但减少了污染,更丰富了经济类型,新增了就业。

  在不断的发展转型升级中,六盘水还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尚未关注的领域。

  风能、水能的开发,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让六盘水的经济类型更加多元化。

  而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红桥工业集中区的加速建设,更是让六盘水有了转型升级的依托。

  如今的六盘水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集中区层面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有机结合,六盘水正阔步走在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大道上。

  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刚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六盘水将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

  发展与保护,资源型城市的新时期命题

  六盘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西电东送”、“黔煤外运”的重要基地。去年原煤产量5126.28万吨,焦炭562.56万吨,发电量411.49亿度。

  作为能源基地,六盘水承担的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承担着为外界提供清洁能源的重要使命。

  而根据六盘水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正处于工业发展的高排放期,发展与保护的压力可想而知。

  发展与保护,是所有资源型城市的新时期命题,而年轻的六盘水正走出一条不同寻常之路: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以规模和排放标准作为前提,提升产业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煤炭等资源的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下游产品的附加值,在保证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在发展过程中,各产业尽可能遵循循环经济模式;

  整合发挥煤电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地企共建,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在工业强市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煤—气—化联产、煤—焦—化联产、煤—电—化联产,一条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气、水泥等产业构建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

  ……

  “六盘水目前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我们将集中优势资源,使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作用。”刘一民说。

  

(责任编辑:李雨思)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