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泽湖手记:洪泽湖里洪泽县 巧解"靠水吃水" |
|
|
|
朱磊 |
|
洪泽县是块漂在水上的土地。肩挑两湖(洪泽,白马),四面环水,1956年建县,因湖设置,借湖得名。
洪泽县水多、草多、滩地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经地义。
县长王世尧很年轻,憋着劲和记者争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暗含侵略,似乎不妥。既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如改为“靠山科学吃山,靠水科学吃水”。
何为“靠水科学吃水”,咂摸起来真是有点味道。洪泽县县委书记陈贵用诗意的“一池绿色的鱼、一群绿色的鹅、一袋绿色的米、一片绿色的林”来描述洪泽县人湖共兴、生生不熄的生态农业。
正而八经的介绍,不如从讲“吃”开始。
早中晚进餐,都是吃鱼。
一上四五种,煎炒烹炸汤。且都是洪泽湖水产。食者都说好吃,但究竟好吃在哪儿呢?
“好吃在鱼儿生长的‘鱼居环境’,如果鱼儿们有‘最佳鱼居环境’的评选,那洪泽湖肯定当仁不让”,洪泽的水产专家潘家迅风趣地告诉记者,人类的生存需要生态,鱼儿的栖息生长繁衍同样也需要生态,鱼儿的“鱼居环境”就是良好的水文气候环境和水域生态多样性环境。
洪泽湖的水不深,最深处也就是11米左右。如果大胆把这11米深的湖水做一个假想的截面图,会惊奇地发现,洪泽湖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湖底的淤泥中是螺蛳,湖水中的是小杂鱼,螺蛳、小杂鱼这些低价值生物是专门“喂养”大闸蟹、鳜鱼等肉食类高价值水产的;湖面漂浮的浮游生物是为“喇叭嘴”花鲢准备的;而湖水中放养的青虾“上蹿下跳”,将保证湖水的每个“层次”都生机盎然,达到湖水生态多样性的标准。
王世尧夹起一块腌鹅放在记者盘里,嘴里却仍唱着反调:洪泽的鹅也跟别的地方的鹅不一样,这里的鹅最好不要腌制,为什么?肉太嫩,一腌就不合算了。因为洪泽湖的鹅嘴巴刁得很,只吃原粮和牧草,为此,全县专门种植了25000亩养鹅用的牧草。
这倒让记者想起在洪泽湖大堤上看到的白鹅。三五成群,或在水中嬉戏,或在引吭高歌,成群白鹅前赴后继,曲颈昂首,壮美无比。洪泽林牧发展局副局长卢建华告诉记者,今年洪泽有200多万只无公害白鹅,“200多万只啊,平均每个洪泽人养了6只鹅。”
生活在水边、滩边的洪泽人几乎家家养鹅,这种鹅如今还有了一个正式的好听名字:洪泽湖鹅。而洪泽湖鹅一年能养上四季,这样的好事自然让农民兄弟拍手叫好。在洪泽7.5万农户中,养鹅户覆盖率达38.4%,仅养殖这种四季鹅一项就拉动农民人均增收440元。
再说餐桌上最后上的米饭,清香扑鼻,美其名曰“有机米饭”。据说该类米已经卖到了6元钱一斤,为什么?因为种植有机大米太“苛刻”了。
土壤,要湖畔的岔河镇靠湖底淤泥压田,有机质达到了3%,是一般土壤的两倍。水主要是湖水经过土壤自然渗透、过滤出来的水,加上自然降水,建立了独立的灌溉水系,用以滋养有机大米。
在生产上,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只能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举个例子,俗称“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这里还不行,人粪、鸡粪不能直接使用,必须通过多次处理;稻田里有草怎么办?人工拔除;稻田生虫子怎么办?生物防治。如稻田养鸭,靠鸭子吃虫。
一系列“苛刻”的标准,几年来的标准化种植,洪泽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有机米生产基地。其水稻良种受到了“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赞评,并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优质超级稻品种。
午饭结束,驱车在洪泽湖大堤上疾驰,大堤两边的树木,犹如两条绿色的臂膀拥抱来客。
然而还不仅仅是这些,结合国家级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建设,洪泽县拓植了7万亩芦苇、2万亩荷藕和淮河西岸15公里的生态防护林。摇曳的芦苇、连片的荷叶、碧绿的树林构成洪泽湖独特的自然景观。
目前,洪泽县正在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实施了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农田树网、绿色通道和迹地更新”等四大工程。洪泽县现已累计植树2000多万株,有林地占宜林地的98%%以上,拥有蓄积活林业83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1.5%%,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9.7%。
置身洪泽,满目皆绿。却不知是洪泽县染绿了洪泽湖,还是洪泽湖染绿了洪泽县。既然无碍大意,不求证也罢。
"洪泽湖"手记(6月7日):见水只是水 |
|
|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
相关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