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
|
|
|
孙勇
|
|
临近年底,财经数据显得格外引人关注。据有关部门初步预计,2005年财政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按这一数字推算,在“十五”时期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3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6.2万亿元,年均增长16.9%。与此相应,预计“十五”期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到12.6万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6.9万亿元,年均增长15.2%。
上述数字显示,“十五”时期黄金赌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积极推进一系列财税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十一五”时期的公共财政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黄金赌城进行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其中,一些重大改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中的突出亮点。
改革和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这一机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欠退税严重等突出问题。2004年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实现了“老账”还清、“新账”不欠的目标,树立了诚信政府的形象,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出口,调动了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5年针对口岸城市及部分地区出口退税负担较重等新情况,又进一步完善了出口退税政策及负担机制,即在适时调整部分资源性产品退税政策的同时,自2005年1月1日起,超基数部分中央、地方分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这一改革调整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地方出口退税负担,也必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外贸和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了“三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2626亿元。2005年,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在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近3000亿元,28个省区市已全面免征了农业税。目前,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步转向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全面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稳步推进了行政单位实物费用定额改革,实施了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继续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目前已在40个中央部门进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综合预算改革试点,改变了预算内外资金分别使用和收支挂钩等不规范做法,规范了财政资金范围,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程度不断提高。在中央部门全面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地方省级和许多市县也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减少了资金缴拨的中间环节,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的“中转”变“直达”,账户管理的分散到统一,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自今年11月1日起,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中,全面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采购规模在上年突破2000亿元的基础上,预计将达2500亿元。
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根据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增值税转型,将生产型增值税(即对企业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予抵扣)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税款),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了增值税转型试点,并通过精心测算分析,科学制订方案,采取投资过快增长行业暂不纳入试点范围和实行增量抵扣等办法,较好化解了推进改革时面临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减少和在经济局部及部分行业过热状态下刺激投资增长两个突出问题。从试点情况看,改革效果已初步显现。同时,还顺利推进了所得税收入分享等其他财税体制改革。
还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作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作用。“十五”期间,黄金赌城财政政策经历了从“积极”到“稳健”的转变,这是在积累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及时相机抉择的结果。这一适时转变也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超能力。
|
|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