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城乡统筹出硬招见效
|
|
|
|
胡考绪 刘成
|
|
节前,几辆12米长的集装箱车一大早就在山东胶州市臧家庄村头新修的柏油路上一字排开,菜农们忙着从路边的菜地里往车上装白菜。菜农杨德声高兴地说:“这条路修得真及时,往后卖菜更方便了。”
随着青岛市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工程的稳步推进,2005年又有1706个行政村新通了油路,使全市通油路的村庄达到了5086个。同时,全市还有1050个村庄通了自来水,使青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向着青岛市委、市政府确立的2007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村通水通油(水泥)路只是青岛市城乡统筹出硬招、见实效的成果之一。在青岛,随着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发展等决策部署的出台,捐款、免税、送物这些相对较“软”的支农办法,已经被产业转移、城市功能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延伸、社会保障覆盖、工作待遇对接等城乡统筹实招硬招所取代,由此铺就了城乡统筹更为畅达的轨道。
过去厂区在青岛高新区的青岛舒美家具公司,去年将厂房整体租赁给政府进行统一改造,自己则迁到了高新区在莱西市设立的工业区。这是青岛市对第二产业实施梯次转移战略进程中的新例子。青岛市把工业比较发达的市内7区的传统工业,通过市场手段,逐渐转移到莱西、平度等工业相对较弱的农业市。这一战略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既为城市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又扩大了这些传统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快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目前,不仅海尔、海信、双星等一大批著名企业集团“下乡入村”,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农村落户。
以大青岛的城市规划为契机,青岛市把广阔的乡村也纳入了城市规划范围,从而使城市功能自然地扩展到农村。青岛市制定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为主轴的城市大框架,确立了3个核心支点,以287公里滨海公路为主要轴线,串连琅琊、胶南、黄岛、红岛、老市区、鳌山、田横7个城市组团。这7个组团中的5个都以农村为主体,被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的村庄已有上百个。
在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转移的同时,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开始城乡统筹。水、电、路、通讯、信息网络、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开始与城市按同一标准延伸到乡下,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道,也已开始“下乡”。
借鉴城市低保规范化建设的经验,青岛市逐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低保、优抚对象优待抚恤、五保供养和救灾应急援助制度。他们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同等对待、同等标准、同步保障的崂山区,建立起以企业保险、自由职业者保险、农工商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生活补助“四保一补”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区参保率已达95%。
青岛市还开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目前,青岛市正在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各种手续,查处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的行为等,同时出台了数条硬性规定。
青岛市财政资金的投放重点也开始向农村倾斜。2005年市级财政支持“三农”总投入达9.5亿元,比上年增加2.66亿元,今年还将有大幅增长。同时,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等,均已纳入财政预算。
|
|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