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促进县乡财政建设纪实:让财源充分涌流
|
|
|
|
胡宝民 赵志东 王玉亮
|
|
财政收入从367亿元到634亿元,河北省用了4年时间;财政收入从634亿元到今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河北省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自2003年开始,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的激励性财政体制点燃了市、县发展激情,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省财政收入“蛋糕”迅速增大。
增速越快实惠越多
“2003年,县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3%,2004年,比上年增长169%,省级为此共返给县里3157万元;2005年,预计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肯定不会低于90%,这样,今年我们就能够从省里得到4000万元的返款。”滦平县财政局局长赵继承掰着指头给笔者算账:40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基本上相当于全县2002年全年收入的2/3,对滦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意义不言而喻。
发展越快,财政收入增幅越高,得到的实惠就越多,滦平县尝到了激励性财政体制的甜头。“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8000多万元猛增到今年的4亿多元,虽然与整个经济形势向好不无关系,但省里各项激励政策的促进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改革前,各地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源中上级集中较多,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县级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为建立与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相衔接的财政收入体制,从2003年开始,河北省对张家口、承德两个困难市及其他国家、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四税收入定额分享、超收全返”政策,即省以2002年从上述地区实际分成财力为基数,实行定额包干,自2003年以后,省级只收取原基数部分,超过部分无论多少,一律归市、县所有;省对其他市、县,实行“超增长率收入全返”的激励政策,即除张家口、承德和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外,各市“四税”超过规定增长比例的所有收入,全部归各市、县所有,省级不再分成。
此政策出台后,过去一些需要交到省里的税金,按政策大部分返给地方,极大激发了市、县发展的积极性,带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输血”与“造血”结合
“如果说上级的支持是‘输血’,那么自身发展就是‘造血’。”对激励性财政体制的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形象地说,“输血”体现了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但是,区域经济要发展,仅靠上级“输血”远远不够,必须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才能使区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张北县天露糖业有限公司正是生产旺季,刚刚收购完的甜菜堆满了厂区。天露公司财务部经理李小平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收购的甜菜达50多万吨。如果没有财政贴息50万元支持的日处理3000吨项目上马,肯定消化不了这么多原料。
天露公司的成长是张北县近2年经济发展的缩影。财政支持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企业的壮大培植了更多税源。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两年来,张北县着眼于用好省里的激励政策,把精力放在培植税源上,错季蔬菜、畜产品交易、甜菜种植加工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6000万增至今年的上亿元。
“那种认为自己是贫困地区,就一味‘等、靠、要’的做法如今已经彻底要不得了。因为按照激励政策,要想获得奖励,必须快发展,高增长。”赤城县财政局预算股长武建平称。这种“奖优罚劣”制度对赤城县起到了激励作用,2005年,全县预计可以完成财政收入2亿多元,是实行激励政策前一年的近4倍,县里因此可以多得省级返款逾千万元。
激励性财政体制好比是“四两拨千斤”,为市、县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激励性财政体制实施三年来,河北省级财政共对市、县返还将超过100亿元。
“蛋糕”越做越大
随着激励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日益显现,河北省市、县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财政“手头宽裕”了,县、乡保工资、保运转能力不断增强,也可以在反哺农业、发展社会事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扎扎实实办一些事情。
“从去年开始,我再不用为给镇里教师发工资犯愁了。”赤城县雕鹗镇党委书记路太忠说,过去的镇干部最发愁的是如何解决公教人员工资。这两年,随着县里经济实力的壮大,加上上级转移支付的增加,全镇公教人员工资不仅能实现全额发放,而且以前拖欠部分也在逐渐偿还。
回头再看,激励性财政体制有力调动了河北省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该项政策执行期限将由2005年延长至2007年,以便更好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