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落实落细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脱贫——用劳动换来幸福生活
洛阳市洛宁县景阳镇孟村村民通过发展竹艺走上脱贫路,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了幸福生活。图为洛阳广播电视台《脱贫攻坚进行时》节目组在当地录制节目。张婕 摄
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引导群众走出一条产业脱贫道路。张婕 摄
洛阳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革命老区。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绿色产业,不懈探索从绿色发展中“掘金”的脱贫致富路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革命老区全覆盖地区。受特殊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影响,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目前,洛阳仍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67万贫困人口。
下好“绣花功” 全力奔小康
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措施,一整套涵盖脱贫攻坚责任、政策、考核体系等顶层设计落实生效。
洛阳注意夯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揽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8大重点专项推进小组,汇聚行业部门力量协同攻坚。同时,市级领导分包重点乡镇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市区对口支援贫困县等制度接连实施,形成合力攻坚的局面,脱贫成效显著。2016年,洛阳市完成4.6万多人脱贫;2017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5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10.42万贫困人口脱贫,偃师市、洛龙区、高新区、伊滨区实现整体脱贫。
今年是国家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也是洛阳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任务最重的一年。年初,洛阳市印发《关于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脱贫攻坚“一转三推进”工作,力争用一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
“一转三推进”是指坚持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重点,持续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村入户,着力推进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落细,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确保2019年洛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必须把真抓的作风树起来,把狠抓的干劲鼓起来,把会抓的本领提起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坚决打赢这场攻坚克难的硬仗。”在洛阳市脱贫攻坚第七次推进会上,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
产业扶贫兴 易地搬迁忙
拨云岭村位于栾川县潭头镇西南伏牛山腹地,是典型的豫西小山村,仅有102户400余人,因山峰高耸能“拨云见日”而得名,海拔在800米以上,景色优美。
由于地形原因,之前拨云岭村只能种植部分品种粮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2年,在政府帮扶下,村里发动群众在全村1050亩坡耕地和开荒地上种植薄皮核桃。2013年,经过专家论证,拨云岭村又开始探索利用核桃地,林下间作种植油用牡丹。通过产业扶贫实践,终于让村民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拨云岭村成为洛阳市首批脱贫村。
独特的地貌特征,使洛阳的产业扶贫不能照搬平原地区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精准选择了绿色业态,紧盯优质农产品,不懈探索从绿色发展中“掘金”的脱贫致富路。
洛阳境内有大小沟壑数十万条,长度1公里以上的沟有1.6万多条,具备开发条件或可合并开发的沟有435处。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详细的实施意见,将沟域经济作为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
袁小娥是栾川县秋扒乡鸭石村的一名贫困户。去年,她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从昔日破旧的“穷窝”挪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袁小娥自然开心,但更让她高兴的是,她在安置小区附近的郑州鸿辉电子厂实现了就业,一个月能挣上一千五六百元。
据了解,这个坐落在安置小区旁边的扶贫产业园,引进了郑州鸿辉电子厂、东莞荣灏电子厂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愿意入村落户,皆得益于栾川县出台的一揽子鼓励举措:对入村企业免费提供厂房,优先提供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奖励2500元、厂房改造每平方米补贴20元,吸纳贫困户占员工总数在30%以上还补贴水电费……
在洛阳6个贫困县中,4个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搬迁任务占河南省的五分之一。“十三五”时期以来,洛阳市确立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今年是洛阳市易地搬迁收官之年,需完成搬迁安置2万多人,占河南省搬迁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洛阳正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春风行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扶贫产业园、开发公益岗位等举措,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扶贫先扶志 扶智拔穷根
今年52岁的偃师市缑氏镇刘庄村贫困户刘篇虽自幼残疾,却始终怀揣着脱贫梦想。他不想依靠低保过日子,蹬过三轮车、当过辅导老师,多次外出找工作。今年4月份,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终于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垫厂工人。生活有了奔头的刘篇每天忙忙碌碌,却觉得特别充实和快乐。刘篇说:“我确实增强了脱贫的信心、生活的信心,以后生活会越过越好的。”
目前,洛阳市着力在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偃师脱贫典型模范、宜阳“自主脱贫奖”、孟津“十大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用劳动换来幸福生活。
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原是一个普通的贫困山村,人均不足7分地,全村352户人家近三分之一是贫困户。去年,在外开办画室的冯亚珂回村创业,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农家宾馆,又找了6个适合写生的地点。“有山有水有民居,越是原生态的山村面貌,越是笔下的亮点。”冯亚珂说,去年7月农家宾馆建成后,几个月就陆陆续续来了1300多人的写生团队,少则待一个星期,多则住十天半月。就这样,一个打造伏牛山写生基地的“金点子”,让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找到了绿色发展的脱贫路。
如今,在县、乡支持下,三合村新建了写生广场、写生亭、写生展示墙,修复了明清旧宅和豆腐、织布等传统手工作坊,并正在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接待规模。(经济日报 记者 冯举高 王伟 通讯员 庄彤)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