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州:破解“富饶的贫困”难题
近年来,贵州麻江县通过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蓝莓产业发展,户均每年增收1.5万元。图为麻江县蓝莓产业园。 李华林摄
贵州黔东南州多管齐下加大资助力度,通过发放助学金,免学费、书费和住宿费等措施,减轻贫困家庭负担。图为黔东南州台江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上体育课。李华林摄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在多个中央国家机关的定点帮扶下,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瞄准脱贫攻坚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多管齐下,实现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
贵州黔东南州地处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坐拥青山绿水的优质生态资源,但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被视为“富饶的贫困”。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瞄准脱贫攻坚难点、重点,采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教育、医疗扶贫多管齐下等措施,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包括审计署在内的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在黔东南州定点帮扶,从项目资金筹集、基础设施改善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7年,黔东南州减少贫困人口20.0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8.08%下降到13.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达到8388元。
定点帮扶,合力扶真贫
得知驻村“第一书记”姜海泉即将期满离开,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甲石村的村民们联合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到北京,恳求让他再留任一段时间。放心不下朝夕相处的村民和正在进行中的扶贫事业,最终,姜海泉决定再留一年。
姜海泉是审计署国资监管审计局的干部,2016年2月被派驻甲石村,成为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我知道这里穷,但没想到这么穷。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里的路。进村的盘山路尘土飞扬,不时还会遇上山体滑坡;村里的土路连接各户,遇到雨天,满腿都是泥。‘要想富,先修路’,在甲石村显得尤为迫切。”姜海泉说。
要修好村里的“致富路”,最难的是资金。“审计署没有直接的项目和资金,署里党员干部们交纳了共60万元的特殊党费,其中一部分就用来给村里建基础设施了。”姜海泉说,2016年底,他申请了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物资,建议当地有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先后争取到300多万元用于甲石村道路建设。一年多时间,全村8公里的道路建设完成,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上了水泥路。
除此之外,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姜海泉想方设法发展村集体产业,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他引导村民在荒山上种茶树,帮助村里建起农产品保鲜冷库,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争取资金在镇里的小学建起了食堂,让孩子们在冬天可以吃上热饭……如今,走进甲石村,脚下是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路旁有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孩子们在翻新的幼儿园里嬉闹,老人在幽静的幸福院休息——曾经贫困的甲石村已一去不复返。
甲石村的这些变化,只是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黔东南州的一个缩影。黔东南州州长罗强说,定点帮扶、东西部对口协作扶贫和社会扶贫已成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的“三驾马车”。2017年以来,共有包括审计署在内的13个中央国家机关在黔东南州定点帮扶,从项目资金筹集、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开发推介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审计署还引进万科物业公司、TCL集团等企业在当地启动一批重点项目,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和增收。
产业扶贫,脱贫见长效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说的就是黔东南州气候湿润、多山地坡地的生态环境。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传统种植业的收益并不算高,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才是根本出路。
以麻江县为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麻江就有种植蓝莓的传统,但农民零散种植存在产量低、加工产品低端化、冷链物流设施缺乏等问题,品牌优势不强,规模优势难以显现。
“麻江种出来的蓝莓味道好、营养价值高,不缺市场,缺的是全产业链的规划布局。”麻江县副县长王玲说。为此,麻江县着力建设蓝莓产业种苗培育、城市冷链配送、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基础设施,同时开展招商引资,撬动投融资企业、民间资本和闲散资本等社会资本9亿余元,预计到2020年,麻江蓝莓总产值将达20亿元。
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王玲说,为此,麻江县建立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蓝莓产业发展,预计户均可增收1.5万元。
除了发展农业产业,黔东南州还立足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麻江县宣威镇翁保村乌羊麻苗寨原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苗族村寨,2013年,全寨贫困发生率高达45.2%。去年以来,麻江县整合资金帮助乌羊麻苗寨修缮基础设施,鼓励村民翻新苗寨、种植蓝莓。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渐渐“火”了起来,附近县市的游客经常来这里采摘鲜果、吃农家菜。通过发展蓝莓产业和乡村旅游,如今全寨3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杨启江感慨,终于不用再“守着好风光、过着苦日子”了。
教育、医疗扶贫,啃下“硬骨头”
在黔东南州,因病因学致贫是贫困高发的主因之一。如何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块“硬骨头”?黔东南州领导分析认为,现在农民看病,可享受医保报销、民政救助和大病保险等多重保障,一般的病能报销90%以上。但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差,很多病查不出、看不了,得往省城大医院转,无形中就增加了贫困户的住宿、交通等开支,这是医疗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所以,黔东南州与东部发达地区缔结帮扶关系,瞄准医疗薄弱点对症下药,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以台江县为例,2016年,台江县人民医院与浙医二院缔结帮扶关系,挂牌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江分院。两年来,浙江大学、浙医二院投资近2000万元为台江分院购置1.5T磁共振、DSA、超声、骨科手术牵引床等先进设备,帮助其创建远程会诊中心、泌尿外科、中医康复科等专业科室,并以派驻专家、骨干医师帮扶、导师带教、招纳进修人员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使台江分院成为全县唯一集医疗救护、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二甲综合医院。
“现在我们使用的设备,有些甚至比浙医二院还要好,以前看不了的病,如今在县城就可以得到治疗。”台江分院院长汪四花说,为了提升乡村医疗水平,去年初,台江分院挑选出6个实力较强的科室与6个乡镇卫生院的村卫生室签订了帮扶协议,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模式,以改变帮扶村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健康意识。“在我们的帮扶下,村民们慢性病治疗的依从性已明显提升,各村卫生室的环境和工作流程也得到了改善。”汪四花说。
扶贫先扶智,要阻隔代际贫困在大山里传递,教育扶贫是关键。为了让更多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黔东南州多管齐下,经济上加大资助力度,发放助学金,免学费、书费和住宿费,减轻贫困家庭负担;教育上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并让老师和贫困学生结对,帮助他们上好高中、考上大学。
黔东南州振华中学3年前开始举办“两山”致远班,面向周边县区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州级财政每年每人给予生活补助费、住宿费等4567元。
振华中学校长姚文明说,两年来,州财政已为“两山”班拨付补助资金总计281.22万元,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黔东南州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