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增加+政策指导 多数水果价格回落
供应增加+政策指导 “水果自由”有望强势回归
今年,能否“水果自由”一度成了衡量消费水平的另类指标。尤其是在4月-5月份,部分消费者的“水果焦虑”有所上升。
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日前发表谈话并指出,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应季水果上市量逐步增加,多种水果价格呈回落态势。
部分水果价格开始回落,是否意味着无需“水果焦虑”?《证券日报》记者端午节假期深入采访了多位消费者、水果店经营者和果农了解情况。
多数水果价格回落
6月9日,本报记者随机走进一家水果店,和店主王老板聊了聊。王老板表示,和上个月相比,西瓜、小白杏、荔枝、蜜瓜的价格回落十分明显,一些进口水果,比如越南红心火龙果、泰国菠萝蜜、进口香蕉、西班牙脐橙等也有所降价。
王老板介绍,“拿西瓜举例,上个月由于单价高,50块钱买一个小西瓜很正常,现在我们店里最好的西瓜单价不到4元/斤,中等个头的西瓜都用不了50元。而且,本地西瓜和东北地区西瓜已经陆续上市,未来一段时间单价肯定会越来越便宜”。
从《证券日报》记者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目前苹果、梨的价格还在上涨。“这主要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等七八月份各个地区的梨陆续上市,八九月份各地苹果上市,价格就会回落。”王老板解释道。
北京地区某水果连锁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苹果的上市季节是秋季,现在是库存最为不足的时期,等过段时间新鲜的苹果上市补充库存,价格应该会有所下降。”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果价格上涨主要是两股力量在驱使。第一,季节性因素,每年5月份前后都是水果供应的淡季,此时销售的水果大多为前一年秋季的存货,而新一批水果还没有大规模上市,这就造成了水果市场供给的相对短缺。在此基础上,去年全国许多水果产地都经历了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水果的减产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的短缺态势而引起价格快速上涨。第二,成本性因素,从生产环节上看,果农们的务农成本有所上升;从流通环节上看,水果的供应链较长,从种植、收购再到终端水果市场与消费者手中,涉及运输、储存、层层经销商等多个步骤。尤其是受消费升级大潮的影响,居民对于水果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商家投入到冷库、冷链中的资金成本越来越多。而人力成本的提升与门店租金的上涨,同样会导致水果流通环节的成本攀升。
付一夫表示,从往年数据上看,6月-8月份也是一年当中水果价格的低点,眼下,西瓜等水果的价格也已经开始下降。未来水果整体价格将有很大可能会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届时,人们就不用再为失去“水果自由”而焦虑。
果农、中间商都说未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水果价格整体上涨的环境下,消费者、果农、水果店经营者的感受不尽一致。
在调查过程中,《证券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消费者。在某菜市场,本报记者看到市民张阿姨购买了一个火龙果、一个西瓜、两个甜瓜和一串葡萄。张阿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水果花了100多元,现在来菜市场买水果,随便一买就超过百元。”
消费者小李则表示,“水果价格确实上涨了,但是‘吃不起’的说法有点儿夸张,挑应季便宜的水果吃就可以了。”
付一夫建议,不同水果之间的消费是具有强替代性的,即消费者如果觉得苹果和香梨的价格太高,可以选择购买西瓜、草莓等其他水果来加以替代。这很可能导致高价水果需求量的逐步缩减,“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降下来了,价格自然也就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位”。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走访的部分小型水果店老板则大多表示,“水果涨价,生意很难做。”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一家水果店老板表示:“近期水果价高,进货多担心卖不出去,太贵的水果也不敢拿;进货少则担心客户以后不来了。”
此外,端午节期间,《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一线,对河北省部分果农进行了采访。
在河北省深州市,某皇冠梨、酥梨种植户表示:“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销售的梨为去年8月份前后收购的,2018年初春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许多水果主产区减产甚至绝收,但是去年水果的收购价却很低。以皇冠梨为例,去年的收购价为每斤1.3元-1.4元。可以说,今年四五月份这波水果行情,种植户并没有增加任何收益。”
上述种植户表示:“每年水果的收购价和当年整体产量并不完全相关,除非是自建冷库、仓储的大型水果生产基地,和水果收购方谈价都会处于相对劣势。因为成熟期就集中在10天左右,不能被收购走,就是烂在地里。”
那么,中间商从今年水果的涨价获益了吗?从《证券日报》记者调查情况来看,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的上升,也令中间商叫苦不迭。
付一夫表示,改善各方“水果焦虑”的现状,还是要推动供应链建设与升级,缩短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同时在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上予以发力,改变水果供应链散乱冗余的现状,从节约成本的方向做出调整。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