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剧烈波动 信贷紧缩乌云压城
|
|
|
|
孙 铭
|
|
8月4日下午,央行公布了200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个来自最权威部门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并没有终结当前沸沸扬扬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争,一些困扰经济学家和宏观决策部门的问题依然显得扑朔迷离。
报告显示,今年6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8.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5万亿元。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有意回避了贷款增速下滑的问题。央行称,“贷款新增额为历史第二高水平,仅低于2003年同期”。但实际情况却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多增了240亿元,还不如一家中等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比增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贷款的波动今年尤为明显。今年上半年比年初新增1.45万亿元,但6月份一个月就新增了4653亿元,同比多增1832亿元。6月一个月的新增数占上半年的32%。正是由于6月份贷款猛增,上半年同比数才由负变正,而如果从前5个月的数字来看,人民币贷款是同比少增1592亿元。
信贷紧缩乌云压城
当前信贷是松是紧?是由于信贷紧缩导致GDP增速下滑,还是GDP增速下滑导致信贷紧缩?这在经济学家圈子里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从贷款的绝对增加数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数字为历史第二高位,但由于相对数在贷款分析中更有意义,因此学者们从贷款同比多增的数字来分析,认为当前的贷款形势依然严峻。
央行报告认为,2004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速逐步减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从企业层面看,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节奏由快趋稳,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减少了投入和产出,导致了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增长放缓。从银行层面看,一是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加强,银行贷款行为更加理性。
然而困惑的是,贷款增长速度下来了,但经济增长速度却影响甚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长9.5%,仅比去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处?
“解读这个问题,不能仅仅盯着信贷增长率而无视其他融资方式的作用。”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认为,企业资金渠道已多样化,票据结算、企业集团内部融资、企业直接债务工具、境内外股票发行、境外借款、出口退税、民间融资等形成了对部分贷款的替代,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赖。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增加2082亿元,企业累计发行债券(含短期融资券筹资)303亿元,境内外股票筹资约900亿元,也直接替代了等额的贷款。
这次贷款增速下降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四大商业银行同比少增,而其他金融机构却同比多增。上半年,四大行人民币贷款增加5103亿元,同比少增1584亿元;而其他金融机构同比多增1871亿元。
“这种现象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有关,”苑德军分析说,“国有银行实行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惜贷倾向。可以说,银行经营行为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贷款软约束的现象,造就了银行自觉、主动控制和收缩贷款规模的机制。”
“松货币、紧信贷”
虽然贷款紧缩趋势明显,但货币的走势却与之不尽吻合。6月末,M2同比增长15.7%,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比M2增长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这与外汇占款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博士认为,由于外汇占款继续大量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所以货币形势是宽松的;而这些投放的货币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转而大量投资美国国债,并没有进入国内的实体经济领域,所以信贷增速与货币增速有所偏离。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将这种形势总结为“松货币、紧信贷”。他认为,“松货币、紧信贷”现象1999、2002年都出现过,而从去年以来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如果考虑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不断攀升的因素,则目前信贷紧缩的趋势更为严重。
“为什么信贷紧缩而经济在涨、投资在上,资金到底从哪儿来的呢?”夏斌说。
夏透露,他曾经用2004年的数据做了非常粗略的匡算: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58600亿,流动资产投资包括库存17000亿,总共是75600亿。如果把银行的贷款、企业债券、股票等等加起来,正规银行体系2004年得到资金增量29000亿,FDI也就是5000亿,加上企业利润25000亿,加起来是59000亿。“这起码说明我们在非银行体系融资量是非常大,这才支撑了GDP增长。”
目前有些专家呼吁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原因是信贷增速的趋势已经下滑,GDP增速也有冲高回落迹象,因此建议央行“松油门而非踩刹车”。但有更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信贷增速绝非央行一家所能自如调控。“即使央行货币政策再放松,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再加上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考虑,贷款也不可能一下子上去。”苑德军认为。
在这种松货币、紧信贷的情况下,央行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央行在执行报告中称,下半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前一阶段的政策方向和力度,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注重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巩固宏观调控效果。
|
|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