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留广东还是北上突围 粤府欲三赢港企陷两难 |
|
|
|
王金志 |
|
去年当局产业转移政策出台后,一度展现出一幅乐观愿景:珠三角增量困难与区域发展失衡同时得到解决——珠三角腾出空间、改善生态发展新兴产业,山区东西两翼承接其存量产业提升工业水平,省内经济总量同时被做大。当真是一石三鸟?广东社科院丁力博士认为,政策初衷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共涉三个利益主体——珠三角、山区和东西两翼、迫迁企业。发展虽是同一命题,但当产业转移是惟一可判断路径的时候,因三方主体发展内涵并不一致,三方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优选择就会发生冲突。而事实显示,利益三方正处于如此冲突下的集体困境之中。
转移后隐性成本难测:
企业属意珠三角的经济账
客观上解决企业区位偏好的条件可能是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除了土地、人工等比较优势之外,河源高新区管委会纪工委副书记黄添胜对本报记者说,河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企业进入。其中包括简化审批手续、打造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政府对进入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等,其中的保姆式服务规定政府相关领导对企业进行贴近服务,定期走访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用工方面,政府一方面积极扩大招工范围,一方面正着手解决员工培训问题。但是,广东社科院丁力博士认为,不少方面很难一蹴而就。除了物流成本的显著提高之外,他认为企业更担心的是,转移后土地、人工等显性成本可能很快降了下来,‘但仔细一算账,隐性成本却上去了’。首先,港商对珠三角的制度环境比较熟悉,已经与地方当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入一个陌生区域,意味着制度成本的不可预测。其次,珠三角已经形成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性服务支持,包括市场、产品检测认定、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商务配套等。珠三角发达的民间金融已与企业产生共存关系,后发地区由于民间金融欠缺可能造成短期融资困难;商务配套方面,东莞一些镇已有数家五星级酒店,而河源市目前尚无一家,四星级酒店只有十四家。其次,珠三角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博士认为,周边地区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技工供给等,是企业的另一个担忧。为此,大部分港商虽然面临珠三角成本上扬,仍然将其列为最优选择。
产业辐射能力差:
区域失衡的实质困扰
以广东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现状,以及珠三角传统产业的结构特征,当局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求解区域均衡发展,确有其内在发展逻辑。珠三角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土地面积只相当全省五分之一强,但GDP贡献超过8成、财政贡献则近9成。而珠三角之外的清远市,虽然距广州不到2个小时路程,人均GDP却只有1000美元,仅相当广州的五分之一。近水楼台于香港,珠三角便于把握外来资本的投入偏好,在允许其率先发展再带动腹地发展的集中财政策推助下得以先发。但当需要向内地输送发展带动力的时候,珠三角以港资为代表的外向型低端制造业却难以承担此任。首先,珠三角的8万多家港资企业大多属于规模小、技术薄弱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一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于第一次制造业全球化,且以企业法人的定位出现,但是广东社科院丁力博士对本报记者说,其本质上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外来产业转移,而只是工厂或者车间的转移。核心部分不在这里,人家只是拿来零件和材料来这里加工或组装,对本地以及腹地的上下游产业天然缺乏带动力。其次,由于上述原因,且以出口贸易为主,这些企业已经处在产业分工的最底端,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很难形成有规模的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产业辐射能力表现极差。远不如广州引入的本田、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后,便于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庞大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因此,作为利益均衡的主导者,当局重演一遍当年珠三角吸引港资的策略,将其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也有相关条件的呼应,比如珠三角土地、人工等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但周边地区正好凸显出来。但是,港商并不认为这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港企迁离珠三角
谨防污染扩散到珠江源头
由深圳到河源,记者一路可以看到河水由浊变清,不再见到那一片片拥挤的工业区,而是漫山的绿色。无论区域均衡发展多么迫切,任何将污染企业转移到这些地区的想法,都未免丧心病狂。丁力说,把污染转移到周边去不但解决不了珠三角难以逆转的污染问题,污染源反而扩大了。无论政府的政策初衷是否如此,但结果难以避免。他说:‘周边地区现在穷是穷,但还有一片青山绿水。现在把污染源转移到像河源万绿湖这些地区去,如果再产生污染,那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就会更大。’他不但不赞成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反而认为应该严格限制污染企业随便转移过去。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大部分处于西江、北江、东江上游,转移也许可以解决珠三角的空气污染,但水污染肯定会扩大。建有产业转移园的河源高新区就在东江边上。已经落户在该高新区的香港永勤实业总经理欧阳昆对本报记者说,港商中不会有污染企业乐意迁到这里来,因为东江事关600百万港人的饮水安全。由于处在腹地和山区,周边的生态脆弱程度甚至甚于珠三角。清远市在接收了大量佛山陶瓷企业后,即面临着空气污染的问题。丁力博士认为,由于生态环境评价将要进入政绩考评,周边地区也在想,最好不接收你的污染项目。记者在河源高新区采访时,管委会纪工委副书记黄添胜说,河源虽然招商难度比较大,但仍然不是对转移企业全盘接受,在环保方面更是严格,实施的是环保评价一票否决制。在考察一家欲进入的咖啡壶企业时,因该企业有三根烟囱最终割舍。目前该高新区没有一根工业烟囱。虽然仅有青山绿水是不够的,但失去它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共识。
产业区位偏好:
均衡难求的现实障碍
港商以珠三角为其最优选择,是因为其资本具有天然的产业区位偏好,或者说是其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大比较优势。从宏观上,丁力认为,珠三角港商虽然站在全球分工的价值链底端,但香港却在与珠三角的利益分配中拿了利润大头。因为企业总部大多可以设在香港,出口贸易必须通过香港,香港物流业亦靠此维持生计。虽然其他成本的变动可以对企业的效益带来巨大影响,但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地可能还是在珠三角,据分析,其它因素确定下来以后,可能物流成本是他们考虑选择留在哪里的最终因素。这个判断有它的合理性,总之越靠近香港越好。’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纪工委副书记黄添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源与珠三角相比,其他可比性经营成本均有下降,只有物流成本提高近50%。因此,丁力博士说:‘从经济规律上企业更愿意呆在珠三角,期望通过珠三角产业转移从根本上改变周边地区落后的现状,我估计有难度。’先不论港商是否愿意离开珠三角,即便是不得不离开,由于上述产业区位偏好,也不可能按照当局意愿向更远的地方转移。丁力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来得及很好研究转移半径应是多少最合适。比如,东莞的企业是不是可能转移到韶关去,据我们调查,它可能不会转移太远,转移太远它的比较优势就丧失更多。’如果韶关与清远、河源的土地一样廉价,作为次优选择,它只会把更容易维持比较优势的清远、河源作为投资地。丁力认为,转移半径会在100公里左右,因此依靠产业转移获益的地区也仅仅是与珠三角近水楼台的肇庆、清远、河源而已,不足以解决更大范围的发展失衡问题。
飞地工业之惑:拉郎配与市场选择的冲突
为了解决产业转移可以照顾到更偏远的地区,政府不得不出面做媒进行拉郎配,配合的政策就是政府组织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转移工业园,即工业飞地战略,并通过转移工业园收益共享的财税平衡策略进行推进。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丁力博士和王廉博士,均表示难以乐见其成。这首先反映了当局对产业转移政策一种后果的担忧——企业有可能因为制度逼紧,不是转到本省周边而是到湖南、江西等地,造成肥水外流。江西引进的国内资本中已有20%来自广东,过去两年已有170家企业从广东迁往湖南郴州。更何况广东当局再度实施转移政策。既要保证产业转型又要做大总量,政府也真是难做,飞地工业园可以看作是无奈之下的情急选择。目前,珠三角各市已与山区和东西两翼14市签订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34个。据悉,阳江的中山火炬、始兴的东莞石龙已完工。虽然当局一再解释这不是政府‘拉郎配’,但丁力认为政府意图还是太明显了,且效果不会太好,因为‘因为政府的意图不等于企业的意图,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偏好,这种偏好决定了它选择投资地。既然你尊重这是一种市场行为,那么他就可能按照市场行为自己去选。’另外,珠三角又愿意把什么样的企业转移过去呢?如果周边地区的条件足够好,很多优质企业也萌生去意,显然不是所有珠三角当局愿意的。也许深圳愿意而东莞就比较被动,因为东莞本地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远不如深圳多。据悉,东莞已经在考虑如何制定一些新的优惠政策把意欲迁走的外资企业留下来。那么,基于现实,珠三角最想抛弃的就是那些重污染企业了。问题是,你愿意送的不一定就是人家愿意要的。 |
|
|
来源:香港商报 |
相关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