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工国际发行上市 小泥鳅掀起了大风浪 |
|
|
|
|
|
中工国际发行上市,好比大海里游进来一条小泥鳅,可对于沪深股市来说,它将掀起多大的风浪,即使再没想像力的人也不难感觉。
流通量的小和市场能量的大所构成的巨大反差,是全流通划初级阶段最为显著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
“新老划断”的“法之大,试之小”,无非在于让市场对全流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其本意按说是没有错的。但是,毕竟中工国际的发行一下子套住的资金就有2046亿元之多,并且随后又导致整个股市的总体市值在9天之内浓缩了1236亿元。这充分说明,全流通的风险大小,并不在于流通量的大小。相反,如果质对量降格以求,小流量反而有可能带来大风险。
中工国际之所以能够被选为全流通IPO第一单,不仅是因为其股份规模的小,据说,还不无对率先完成股改任务的地区兑现“早股改早得益”的政策优惠的意思。中工国际所在地区是否符合“早”的标准,统计口径上有无猫腻,这里姑且不论。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中工国际其实是股改前已经过会的待发新股,并不是按照股改后制订的新规则发行的新股,它的发行资格已经过期两年。证监会大概太急于让第一单IPO亮相了,竟然没有来得及按照现在的新规则重新审核一下它的发行资料,反而还特别豁免了它的信息预披露义务,使得这个第一单充其量也就是解决股改前没来得及解决的发行遗留问题而已。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阴差阳错。
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由于中工国际在股权结构方面保留了原来股权分置制度性特征,因而其打的虽然是全流通IPO的旗号,实际流通方式却不得不复制原来的G股模式,在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上也很大程度沿袭了过去的打新股模式。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工国际的身上,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为什么别的IPO在流通方式、发行方式和定价模式上几乎与中工国际如出一辙?显然,事情并不像人们所设想的那么简单。
客观地说,在股改尚未完全大功告成的情况下三步并作两步走推出的“新老划断”,当然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翻重来”。不过,如果“新老划断”的要点并不在于推翻一个旧世界,也不在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而在于简单地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那么,作为“新老划断”划而不断的结果,中工国际的新不新、老不老,也就不奇怪了。
新发行规则可以为了讨好大资金而不惜抛弃曾经颇受散户欢迎的市值配售方式,而中工国际们也可以为了实行利益输送而将新的发行规则放在一边纳凉,重新祭起询价配售的旧法器,其根本的原因也是由于股改并没有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乃至整个市场的根本性制度问题。发行方式穿新鞋走老路,说到底不过是市场利益分割的需要。这也无论新老发行制度都无法回避也难以解决的一个老问题。
中工国际领军之下的全流通,对于A股市场来说,虽然一般认为是全流通时代的开始,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老的圈钱寻租机制在变异了的新形式下的延续,是一个新中有老、老中有新,新老矛盾集中在一起和交织在一起的过渡时期。简单地把全流通IPO牵强附会地说成抽血或输血,不仅缺乏必要的说服力,而且也是对有可能受到政策误导和信息误导双重伤害的广大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全流通对于市场的影响也并不完全是以流通量的大小为依据的。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矛盾被压缩在一个形式外壳的小小瓶颈里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运动的方向有时却有可能和主观的设计思路相反,越是被压迫得狠的反弹力也就越大,越是被刻意后置的风险,越是反而有可能提前释放出来,并且越是小泥鳅,越是有可能掀起大风浪。 |
|
|
来源:解放日报-每日经济新闻 |
相关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