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数据泡沫:一场“愿打愿挨”的官司
粉丝高涨的“造假”热情里,仿佛在隔空喊话:“我们愿意为偶像付出时间精力,请给他机会吧!”在商言商,在市场眼中,人气流量便是可以被挖掘的红利。
---------------------------------------------------
吴亦凡的粉丝在iTunes上打榜刷票,致使他的新歌被下架后,编剧汪海林分享长文《吴亦凡刷榜造假:一个面子工程的崛起与崩塌》,痛批“假流量与假表演奖、假编剧、假导演、假制片人都是一个体系的”,再次将“假数据”一词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所谓假数据,就像是互联网经济的“泡沫”。由于注册账号成本极低,粉丝们自发组织起小号,刷转发、刷好评,一门心思为偶像吹起虚拟的泡沫;而在公关和营销公司眼中,假数据是展示其营销“能力”的明证。这些链条集结起来,便构成了假数据的泡沫网,难怪汪海林们痛心疾首,怒批“剧场效应”里站起来的流量明星们。
然而,投资方、制片方到底有没有真被虚假数据蒙骗,还得打个问号。普通人都能觉察出来的猫儿腻,拥有专业数据分析团队的投资方岂会一无所知?何况,假数据泡沫也不难识别,只要简单分析转发内容就能分辨真假,揪出“僵尸号”的马脚。究竟是虚假数据的迷惑性太强,还是这本来就是一场“愿打愿挨”的官司?
粉丝高涨的“造假”热情里,仿佛在隔空喊话:“我们愿意为偶像付出时间精力,请给他机会吧!”在商言商,在市场眼中,人气流量便是可以被挖掘的红利。虽然数据确实有泡沫,但这份实打实的热情,能转化成的收益也算可观。
近年来,一些口碑不佳的“粉丝电影”屡屡斩获票房佳绩。各种粉丝特供的“××定制款”商品的成交量也颇为亮眼,顺利地让商家薅上不少羊毛。经济效益是一方面,粉丝晒单晒票根刷好评的热情,又能替投资方赚上一批吆喝。流量经济的好用,已经被现实反复印证。
在速食化的影视工业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受到了打击。明知是虚假数据也照单全收,透露出投资人的心虚,在拿捏不准观众想要什么的时候,索性找点有庞大粉丝群埋单的艺人,成批炮制工业快餐。即使当下对流量明星的质疑声已起,但依然没多少人有决然的魄力,放弃对“流量宝”的依赖。
要想破除虚假数据营造的空中楼阁,还须打好制作质量的地基,真正想观众所想,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此方能真正击碎虚假数据溢出的泡沫。
林子璐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