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重庆綦江:红色旅游生机无限

2016年10月04日 06:57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华林 吴陆牧

  “綦江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好风光,山连山来厂连厂,风吹稻花起波浪……”綦江,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是川南军事要地。1935年1月15日至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二军团8000多人过境綦江的羊角、石壕,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在重庆唯一留下印记的地方。

  数日间匆匆过境,八十载斗转星移。昔日庇护红军战略转移的綦江,如今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旅游新星。背靠青山绿水,追寻红军足迹,每到旅游旺季,重庆市及邻近的四川省大批游客涌入綦江,一时间,“红色綦江”声名鹊起。

  “红色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綦江区委书记潘毅琴认为,红军长征经过綦江,给綦江留下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源,红色旅游发展有着无限生机。为吸引更多游客到来,丰富游客体验,这两年,綦江初步构建起“红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度假区+乡村度假农场”的休闲旅游度假体系,举办露营节,推出“万名党员重走长征路”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在綦江石壕镇的长征村,红军街古色古香,歇山式青瓦房顶的红军桥稳稳地横跨在小河上,山崖上的红军洞似乎还在等待着守护过的受伤将士归来……红军留下的点点滴滴被綦江人无比珍贵地保留,津津乐道地传播。家住重庆市区的游客陈雅荀带着70岁的母亲来重温革命历史,陈雅荀告诉记者,她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有着很深的红色情结,来长征村走一走,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难以支撑起一方旅游产业,綦江将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融合,为红色注入自然、生态的新元素,打造“高山大草甸花坝”“岩洞人家”“天坑李公坝”等生态景观带,走出一条红色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綦江之路。

  走进万隆村李公坝,从一条隧道穿山而入,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小桥流水人家,篱笆墙外有鸡鸭,薰衣草次第开花。“这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来自周边和外省的游客络绎不绝。”石壕镇人大副主席赵娅梅介绍说,李公坝实际是个天坑,四周山峦叠翠,最高海拔1800米,它远离城区,“藏在深闺人未识”,直至綦江区政府将其纳入“红色+生态”旅游路线进行开发,这个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才得以和世人见面。

  “万隆村风光优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是短板,特别是道路交通。”赵娅梅说,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改危房、收垃圾、净饮水、拉宽带,新建公路54公里,修建人行道21公里。如今,走在万隆村,白墙灰瓦的小洋楼点缀田间,宽阔整洁的道路随处可见,红色旅游景点基本都可以驱车直达。

  旅游开发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赵娅梅认为,红色旅游产业既是场精神盛宴,也是一道“富民菜”,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居民。为鼓励老百姓参与其中,綦江大力扶持民宿、酒店和农家乐建设,不仅帮助有意向的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对具一定规模的农家乐还给予补贴。如今,万隆村已建成农家乐43家,年接待游客40万人。“到七八月的露营节,这里是一宿难求”。

  家乡变成景区,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开始陆续回乡创业。今年40岁的阳华忠,前几年在重庆市从事摩配行业,石壕镇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后,他回乡搞起了蜜蜂养殖,还经营起一家玖莲农家乐,去年家庭收入近8万元。

  “人们对红色历史的回顾、缅怀正在持续升温,市场对红色旅游产品也越来越青睐。”潘毅琴说,未来,綦江打算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长廊,成为连接重庆、遵义两大城市的重要红色支点,更好地向前来参观纪念的人们述说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故事。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