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玛:红色是永不褪色的温暖
9月的高原已有浓浓寒意!
9月18日记者一行驱车从青海西宁出发赴班玛县,一路雨雪交加, 走了将近16个小时。因玛卿县——久治县的高速正在施工中,车在行驶中遇塌方、滑坡,一路颠簸坎坷、苦不堪言。在交通和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是这般不易, 80年前红军用双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那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磨难。
作为一名80后记者,红军长征的故事是上学时从书中得来。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探寻红色足迹重走长征路,相信迈出的每一步都值得记忆。
▲经济日报记者在“ 红军沟”
在出发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之前,记者采访了青海省委党史学界人士。据他们讲,红军长征到达过青海是事实,但此前的红军长征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出青海这条线路。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班玛的红色历史逐渐被中共党史界、军史界和史志工作者们考证且披露出来。
▲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更名为“红军桥”。(资料图)
回顾80年前的岁月。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近3万多人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那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红军战士,肩负民族大义,步履蹒跚地爬过雪山,穿过森林,蹚过河流,经过草原,他们怀揣着救人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向着班玛挺进!在班玛休整的二十多天时间里,留下了藏汉一家亲等珍贵历史记忆。 红军当年走过的山沟、小桥等已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红军沟”、“红军桥”、“红军路”……
在班玛县亚尔堂乡,藏族老人尕玛才保看护整个“ 红军沟”历史遗迹已有10年时间了。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来 “ 红军沟 ”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并指着一块凸出的石头上的标语说道,“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这是红军当年驻扎在这里休整时留下来的。”尕玛才保守护 “ 红军沟 ”的同时,还兼顾着周围林地的看护。一番讲解后,尕玛才保骑着他的摩托车远去巡山了。 记者顺着沙石路继续前行50米左右,一座红军墓背靠青山屹立在当年红军经过的小路旁,面前的玛可河支流清澈见底,红军泉的水依然清澈如故……
▲红军当年路过班玛时遗留当地的物品
听当地人讲,在红军到果洛班玛之前,青海的军阀给果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烧、杀、抢、掠。当时班玛群众看到红军还以为是军阀,本能地上山在森林里躲起来。据亚尔堂乡子木达村村民才项·昂秀的母亲回忆说: “红军到我们这里的那一年是藏历属鼠年(即1936年),正是豌豆开花结荚的时候。我们躲在森林里看到红军坐在河边、地埂上休息,可没有一个人钻地里摘豆荚吃,而是挖野菜、捡牛羊骨熬汤喝,红军走后,那一片片豌豆挂满豆荚。 这些兵与我们过去所见过的军队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红军,是我们穷苦人自己的军队。”
▲红军当年路过班玛时遗留当地的物品
我们来到灯塔乡班前村红军当年住过的地方,在村路旁一临街小房里见到班前村支部书记尕玛求,他黧黑的脸庞看上去非常和善。尕玛求说:“我小时候就听爷爷讲,红军从我们村子对面的山坡上走下来时,穿的衣服破得很,有的手里拄着棍子,有几个红军还在我们家住过呢。”
在每个班玛人的心中,红色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温暖。因为在场的每一个班玛人都会或多或少给你讲述一个或几个故事,关于红军遗迹的,关于红军留下的那些物件,关于父辈或祖辈讲述的红军往事……
今天的班玛,虽然地处青海最南端,地理位置较偏,但所到之处一派繁忙的发展景象。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指引下,班玛政府和群众同心协力努力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现在,班玛县已经成为了青海红色旅游胜地。
主编/王琳
编辑/王咏倩
来源/经济日报( 文、图、视频 : 记者马玉宏、石晶)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