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预判、供给侧着力 上海探索养老新模式
新华社上海10月10日电题:需求侧预判、供给侧着力 上海探索养老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周蕊
机构养老难,近家养老不易,特大城市如何应对日益变老的人口结构,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日渐深度老龄化的上海近日批准了《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需求侧、供给侧两方面着手,在中心城区和农村探索不同的近家养老新模式,力图为这一预计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6%的城市寻找一个上海答卷,让每一位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
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养老服务轮候全透明
数百个床位的公立养老院,却早有数千人排队等候,这是一些大城市里老人们等待入住公立养老院时不得不面临的困局。谁能入住?又凭什么入住?这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
现在,在上海,随着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体系的建立,评估后不同照护等级的老人将可以匹配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到养老院、护理院等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养老院排队“明明白白”。
记者在徐汇区统一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上看到,平台上通过网络、电话、手机APP等六种途径,接受居民在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高龄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五大类中选择所需的服务,通过第三方统一评估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等进行摸底,将老人按照健康状况分为照护一级到六级。
徐汇区民政局局长施涛说,根据第一时间公示的评级信息,需要入住养老院或者护理院的五级、六级老人可以结合实时公布的区内公办养老机构和护理院提供的床位信息和轮候情况,综合机构水平、离家远近、是否愿意接受轮候等多重因素,考虑决定入住哪家机构,实现机构排队“全透明化”。
“通过对老人养老需求侧的摸底,还能研判未来一段时间新产生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提升效能。”上海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全面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以此引导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之间梯度衔接和有序转介,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公平有效对接。
都市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
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里,有这样一群被称为长者照护之家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它们通常是利用社区内各种闲置、存量设施改造而成,面向尚未入住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或家属需要喘息服务的老年人提供近家的全护理机构服务。
“小而美”是这些微型养老机构给人的第一印象。普陀区的万里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的48个床位被分为四个照护区,每个照护区里配有复健设施、床位和公共活动空间等,构筑成一个个半独立的空间。
“一个长者照护之家都只有几十个床位,单纯通过机构养老难以满足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中心城区。希望未来单体照护之家的服务可以辐射到直径数公里内社区里的400名左右老人,通过助餐、日间照护、执业护士上门随访等一系列软性服务,达到机构内与机构外1:10的服务比例。”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勇说。
和一般养老院周转周期高达数年不同的是,长者照护之家的平均周转率控制在3个月以内。丁勇说,在护理期结束后,机构将对老人进行是否需要第二周期的评估,评估后身体条件恢复良好、不再需要机构护理的老年人将被建议转入带有护理服务和护理床位等的居家养老模式。这些老人可以选择1908元到3168元不等的“护理包”,从原有的机构护理切换到每周上门一次到每天上门一次不等的家庭护理模式。
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将在“十三五”期间引导社区托养机构向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方向发展,长者照护之家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
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我的养老不离家
随着农村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如何让农村纯老家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养老不离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上海远郊的奉贤区,老年人口已经占户籍总人口的28.9%,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又占了半数以上,这里探索的宅基睦邻“四堂间”养老新模式,让老人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颇有借鉴意义。
宅基睦邻“四堂间”是利用农村地区闲置的宅基房屋,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为本宅基(村民小组)独居、高龄、困难等老年人提供就近养老服务,承载了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四大功能,实现了农村近邻养老。
“以前家里人少,在家烧一顿吃一天,剩菜也不舍得扔,吃饭就对付对付。现在来‘四堂间’吃,3-5元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营养餐,省得自己洗菜烧菜洗碗,又能和老邻居们一起学习聊天,听听健康养生的讲座,参加义诊活动。”奉贤区庄行镇西校村的相伯贤老人说。
据了解,上海“十三五”期间将建成2000个示范睦邻点。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