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网络媒体走转改】二层小洋楼拎包入住 重庆黔江红色老区百姓"搬"进幸福生活

2016年10月16日 10:47   来源:华龙网   

  10月1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黔江区。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10月16日6时讯(记者 李春燕 徐焱) 素有“渝鄂咽喉”之称的黔江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当地的风雨廊桥、濯水古镇、小南海等一系列景点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更值得熟悉和铭记的,是黔江的革命历史和红色印记。这里是80多年前红三军渡江、战斗的地方,有革命家万涛的故居,还有水车坪革命纪念地。1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黔江区,在重温红色历史的同时,见证了这片红色土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可喜变化。

  忆往昔:红军黄泥沱西渡阿蓬江 30多濯水青壮年从军入伍

万涛故居位于黔江区冯家街道桂花居委二组。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说起黔江的红色印记,少不了要提及三个名字——贺龙、关向应、万涛。贺龙和关向应这两个名字基本上家喻户晓,1934年红三军渡阿蓬江奔袭彭水县城时,两人分别任军长和政委。万涛则出生于黔江,他是土家族人,原名万诗楷,曾担任红四军政委、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三军政委等职。

  在黔江区冯家街道桂花居委二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便是万涛故居。四合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周围有砖土结构的高墙,院内分正房、转角、厢房和前厅,正房东侧第一间就是万涛出生的地方。万涛曾在这里生活过十几个春秋,后外出求学,并投身于革命。如今,80多年过去,万涛故居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着一段段红色的历史。

  阿蓬江黄泥沱渡口还有个名字叫红军渡。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在黔江,还有一个濯水古镇,说起古镇,大多数人熟悉的或许是风雨廊桥,然而在古镇不远处,还有一处红色遗迹——红军渡。1934年5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由黄泥沱渡口渡阿蓬江,后来老百姓为纪念红军,将黄泥沱渡口改称红军渡。

  当年,黄泥沱渡口是去彭水的必经之路,渡口处水面宽达100余米,水深流急。红军没有渡江工具,濯水80多名船工,集结了20多只木船,帮助红军渡江。船工们人歇船不歇,直到傍晚,才将红军将士和骡马、物资全部运送过江。

  当年阿蓬江黄泥沱渡口水面宽达100多米,由于现在修起了高速公路,水面变窄了。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在红军渡江的过程中,濯水人被红军将士爱护老百姓的行为所感动,不少人主动拿出草垫铺在船底,让红军的骡马顺利渡江。还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场面,当天便有30多名濯水青壮参军入伍。

  过江后的红三军,当晚宿营在了水车坪,贺龙在水车坪的一棵皂角树下召开了军事会议,进一步部署了攻打彭水县城的战斗。次日,红三军从水车坪出发,向彭水进发。

  如今,在濯水古镇西面的阿蓬江边,曾经的渡口处立着一块3米多高的巨石,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巨石背后,国道、高速、铁路飞跨江面,红军渡俨然成了交通枢纽。水车坪则竖起了纪念碑,那棵见证贺龙开会的皂角树已长到10米高,枝繁叶茂,当地群众也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红军树”。

  看今朝:老区百姓做起农家乐 黔江高山搬迁扶贫有妙招

  黔江区冯家街道中坝生态扶贫搬迁点引导搬迁户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境内山地纵横,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瘠薄。要让红色老区深山峡谷里的穷苦父老乡亲全都过上好日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成了当地重中之重的工作。

  在万涛故居所在的冯家街道,有个社区名叫中坝,2013年,在中坝社区1组,一片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且家具家电齐全。与之同步建成的,还有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健身广场等建筑设施,这里有一个全新的名字——中坝生态扶贫搬迁点,这便是红色老区扶贫妙招的第一步,让老区人民搬出大山,拎包入住。

  黔江区冯家街道中坝生态扶贫搬迁点的粟军一家只是该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今年43岁的粟军曾住在800多米海拔的高山上,3年前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在外地打工干重活,就回了老家和妻子守着几亩薄田讨生活,加上儿女要读书,日子过得一度十分艰难。

  今年6月,粟军一家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住进了小洋楼,面对前来参观的采访团,他在二楼的阳台上给大家算了一笔帐:“贫困户买房减3万,土地平整补贴1.5万,土地复垦费得了6万,算下来买这个房子我只花了6万多。”

  冯家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胡勇介绍,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的建设中,当地采取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材、统一施工监管、统一竣工验收、统一后续管理的“五统一”做法,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建设成本,还帮部分群众解决了家庭缺乏劳动力建房等问题,“对于实在拿不出买房钱的群众,街道还出面协调贷款”。

  住进新房子只是好的开始,如何让老乡们在改善生活后稳定增收?产业支撑自然是不可或缺。搬迁点依托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着力培育中坝家园民宿接待中心,把搬迁点内每家每户的空置房间统一管理。一楼自住,二楼作为民宿服务游客,从而使居民们有了创收能力。

  粟军一家在政府的扶持下,只花了6万多元就住进了160多平米的二层小楼农家乐。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平均算下来,现在开农家乐,一个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左右。”粟军的农家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盛世牡丹”,对于脱贫,他信心满满,他说,每每当地有大型活动举行,他的农家乐总能满客,再加上妻子在附近街上卖些小吃,一家人月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

  据了解,未来五年,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还将建设以渔滩国际钓鱼公园、冯家牡丹园、爱丽丝婚庆植物园为代表的六大主题园,将濯水古镇和芭拉湖连接成一个旅游片区,通过景区提档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目前,黔江区已启动建设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88个,建成70个,安置农户1.3万户,4.6万人,同时通过乡村旅游景点的打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确保了老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