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老厂房变身创意园
重庆江北区的创意空间。 经济日报记者 冉瑞成摄
在重庆江北区,承载时代记忆的老厂房、老车间变成了一处处文化创意产业区。当地通过引进文化行业龙头入驻、鼓励优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布局融合
绿树成荫,红色大楼、黑色走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记者一走进重庆“喵儿石创艺特区”,就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息。下楼梯拐个弯儿,来到“刀锋书酒馆”,这里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主要是把酒文化和读书结合起来,让人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干净的楼房、宁静的环境,让人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弃老工厂。
喵儿石是由曾经的白猫日化老厂改建而成。重庆未来之家置业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亿元,打造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园区,其中,一期以电影和美食一条街为主,二期以文创内容为主,开创了新型商业文创园区模式。该公司西南区总裁刘骏告诉记者,文化创意园区是聘请荷兰著名的“MVRDV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外观进行升级改造,既保留了原有厂区的历史韵味,又注入全新的商业活力。
记者在园区内找到了不少白猫老厂的痕迹。“我们留下了不少原来厂区的建筑,比如之前的锅炉房就原样保留了。”园区宣传推广负责人陶喜宝说,像锅炉房这样的老建筑充满了老厂的回忆,聘请专业设计师将其打造成极具特色的艺术空间,目前已引进了60多家各类文创企业。西区舞蹈工作室就是喵儿石入驻企业代表,参加了2016渝洽会“江北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
作为重庆市老工业集聚地,江北区现存大批老旧闲置厂房,虽沉淀了厚重的工业文明,但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江北区辖区江岸线长103公里,拥有码头24个。与此同时,江北地处主城核心,土地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趋紧,传统经济增长乏力。老旧社区拆迁成本高,矛盾多。结合实际情况,江北区把破旧但有特色的房子、街区进行“二次更新”,摒弃大拆大建、推倒重建的思维,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对老厂房、老仓库的升级改造,融合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镇发展的新形态,达到盘活资源、留存记忆、创意孵化、创新发展的目的。
老旧纺织仓库变身“中复北仓”文化创意园,新启动长安1862、寸滩老街、南桥寺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老建筑、老街区改造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出新的活力。
北仓位于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圈观音桥中心,重庆纺织产业仅存市区的工业遗产闲置10余年,现在重新改造,以旧建筑及文化保护为基石,保留了老仓库原有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介绍,北仓改造项目总共三期,正在筹备建设中的一期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由一条小道、一座仓库、一个花园和一栋居民楼组成,包括城市文化图书馆、互联网+体验店、社群大厦;二期为民居群落,着力打造青年社区、微创办公、文创街、空中商铺等新商业形态;三期为文化市集、创投基地。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在北仓园区内建立“互联网+”模式结合线下体验店模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体验场所。未来的北仓将形成业态更为丰富的生产态势,构筑综合性文创生态圈。
为了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江北区文化委、房管局、城乡建委、规划分局等部门各负其责,简化和完善行政审批流程及档案管理,建立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制定扶持政策,出台江北区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本,促进文创产业发展,也给文化产业增添了新动力。相关街镇积极协助配合,文化企业务实推进,已经初步形成条块结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截至去年底,江北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5.1亿元,同比增长12.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3家。结合全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北区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之一,提出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达到30家的发展目标。(经济日报记者 冉瑞成 通讯员 康小英)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