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环保执法动真碰硬 环保部门不唱"独角戏"
贵州为环境监管执法破除障碍。
人民视觉
监测数据显示,贵州省88个县,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55%,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贵阳市在31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三;79条河流151个省控断面中水质优良率达94.1%,同比上升10.6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的2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环境质量达到了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贵州省环境监察局局长田获说,这要归功于贵州省近年来持续加压的环境执法监管。
近日,记者赴贵州采访,探访环保执法取得的进展,体味执法人员的苦辣酸甜。
动了真格,环保工作见实效
环保执法查谁、谁去查,由计算机抽取名单,企业想作弊都不知道找谁
贵阳市花溪区泰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厂区,花溪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吴忠斌带着执法队员现场执法。执法人员分成几路,记者随一路执法人员来到污水处理间。
绕过一排排车间直抵污水处理间,气味有些刺鼻,执法队员现场查看处理设备运行情况,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问询。随后几路人员合为一处,向企业负责人反馈检查意见。
“煤改气工程、污水处理比较到位,但危废处理还存在问题。企业虽然设有危废间暂存废物,现场标识也比较完善,但包装稍显杂乱,甚至有破损,地上也有渗滤液,建议装入集装箱,规范处理。”吴忠斌说。
“环保工作马虎不得,我们一定马上整改。”企业负责人表示。
吴忠斌告诉记者,这次执法检查是按照双随机抽查环境管理办法进行的,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对哪家企业执法检查,谁去执法检查,都由计算机随机抽取,这样企业想作弊都不知道找谁。
“这次例行执法是贵州省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的一部分。”田获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责令914家企业停产、1862家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取缔企业328家。
有人质疑,一些地方环保执法的“铁齿钢牙”只拍“苍蝇”,却放过了“大老虎”,贵州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苍蝇’‘老虎’一起抓。”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说,贵州严格执法第一刀砍的就是茅台酒厂。在《贵州日报》上公布的第一个挂牌督办的案例,是茅台酒厂控股的习酒厂。被督办后,习酒厂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处理标准明显提高。
味莼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另一家被严肃查处的大企业。贵州省环境监察局在检查该公司时发现,其污水处理设备没有正常运行,超标准排放污水,未按照要求建设废渣堆放场所,废渣露天堆放。有关部门对该公司依法进行处理。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整改,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环保工作能不能收到实效,一要看一把手的态度,二要看是不是动真格。”熊德威说,贵州就是这么做的。
部门联动,环保部门不唱“独角戏”
司法机构为环境执法提供强有力保障,执法更有底气
贵州省环境监察局门口,“贵州省公安厅生态环境保卫总队”“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察局联动执法办公室”的牌匾引人注目。
“让新环保法成为‘利器’,而不是‘棉花棒’,关键在执行和落实。”熊德威说,贵州创新思路,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充分联动,让司法机构成为环境执法的强有力保障。司法力量强力介入生态领域,改变了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为环境保护装上了“牙齿”。
2014年4月,贵州同时挂牌成立“贵州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和“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这在全国各省份中是第一个。目前,贵州在法院系统设置了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在检察系统建立专门生态检察机构体系,公安系统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门队伍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贵州省兴义市环境监察大队在一次巡查工作中,发现清水河镇区域内一芭蕉芋加工作坊正违法生产。现场检查发现,该加工点未办理环评手续,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至旁边的洼地内,流入溶洞中。兴义市环境监察大队启动司法联动机制,快速取证,坐实违法事实,将该芭蕉芋加工点违法案件移送当地公安局,公安局根据有关规定,决定对企业主余心林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以前企业根本不买环保的账,执法人员进不了企业大门是常事。现在不一样了,联动执法以后,公安人员来了,企业配合多了。”田获说,司法部门参与到执法案件中,增强了执法威慑力,提高了执法效果。行政司法联动也为刑事案件提供了线索,一旦案件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相关部门就会对当事人采取措施。
不仅有部门联动,更要落实追责制度。“执法专项行动不仅仅办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不少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因环境问题被追责。”田获说,因黄金开采管理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安龙县县委书记被省委取消了参评“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的资格;黔南州独山县与某公司以建设休闲草场为名,违规占用林地建设高尔夫球场,黔南州副州长、独山县委书记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了副州长职务。
困难不少,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待提高
将推进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环保执法能力
今年9月,环境保护部对贵州省环境监察局开展强力执法行动予以通报表扬,要求各地环境监察机构学习借鉴贵州省的具体做法。
熊德威这样总结贵州的经验:“环保、司法联动是根本保障,领导重视、社会广泛参与和有一支过硬的环境监察执法队伍是坚强后盾,网格化管理机制等措施是助推器。”
不过,熊德威同时坦承,环境执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和水平整体还很不足,省环保系统执法人员目前只有1100人,部分县级环境执法队伍只有两三个人。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需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目前,县级环保执法人员大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还有少部分是事业单位编制。有些同志因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主体条件,对环境违法行为不敢碰硬、不敢较真、不敢问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强制的落实。
“不是我们想要待遇,说实话,身份尴尬让我们干起工作来理不直气不壮!”一位县级环境监察大队队员表示。
人员捉襟见肘,车辆等装备也严重不足,很难保证当前环境执法监管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县级执法大队以及部分市级执法队的执法人员,在法律观念、执法尺度、文明执法等方面也有差距。
熊德威透露,贵州正在探索对执法人员给予车辆、仪器等“标配”,探索运用“大数据”提升环境执法效力。“谁去执法,执法的内容是什么,干了什么,执法结果怎么样,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环境执法机构列入政府的执法部门序列,依法赋予环境执法机构实施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条件和手段,明确环境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增强环境执法权威性。这为贵州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增添了底气。“环保执法工作一定要严,环保部门腰杆一定要硬,困难会逐步解决。”熊德威表示,作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地区,贵州会不断提升基层环境监管执法水平和能力,持续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2日 10 版)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