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部分城市为快递电三轮“上户口”
没想到,在国内许多城市不受待见的快递电三轮,在国外倒挺受欢迎——全球快递巨头UPS近期宣布,“作为持续减少碳排放努力的一部分”,试点使用电动三轮车送货。
这一消息让许多黄金赌城娱乐快递企业感慨不已:UPS都用上了,国内快递电三轮啥时不再“上路难”?好在,近期一些城市对快递三轮车化堵为疏、放管结合的新举措,让业内看到了希望。而对快递企业来说,解决快递车辆上路难、末端配送难等问题,不能只盯着车辆路权,还需要考虑创新商业模式,更好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
全球快递巨头用上了“电三轮”
“全球快递巨头都用上电三轮了”——这条消息近期在国内快递界热传。
UPS官网12月7日发布讯息,宣布首次在美国使用电动三轮车,“这款新型的电助动三轮车11月21日开始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派送包裹”。UPS称,随着城市人口和电子商务增长,以及交通、噪音和空气质量遇到的挑战继续上升,部署使用电动自行车是UPS持续减少碳排放努力的一部分。
UPS全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高级副总裁Mark Wallace在官网上表示:“在109年的发展历史中,UPS在早期就是一家‘自行车信使公司运营’。虽然我们已经发展了一个庞大的地面和空中车辆网络,但当我们穿行于拥挤的城市中心、持续聚焦环境可持续问题时,自行车可能会再度回归。”
UPS官网还发布了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David Abney骑着“电三轮”,以及两名员工骑着这款车辆送包裹的照片。从照片看,UPS的电三轮装有脚蹬,可以纯人力脚蹬、纯电机驱动,或者两者结合起来发力。车子前面还安装了一块弧形的挡风玻璃。
记者同时从UPS黄金赌城娱乐区总部确认了试用电三轮的消息。UPS表示,目前车辆还处于试点使用阶段,试点成功后将考虑在2017年部署更多使用和试点。
国内不受待见的快递电三轮,可能成为全球快递巨头的“利器”,这让不少业内人士深受触动。“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在快递末端车辆监管上应有新思路。”上海市快递协会秘书长高镇海说。
部分城市电三轮有了“身份证”
一直以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内许多城市对快递电三轮以禁限为主。偌大一个快递产业、全球最大的快递市场,其末端配送车辆却长期处于身份缺失的“灰色”状态。
近期,国内一些城市在快递电三轮问题上的新思路、新举措让人看到了希望。12月以来,北京对快递业电动三轮车加强交通安全规范管理,每辆快递三轮车将贴“快递”统一标识并实行实名登记,拥有一个专属编码。记者看到,换上新装的快递电动三轮车,车体显眼的位置上贴着椭圆形蓝底白字的“快递”车标,中间位置是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8位车辆编码,下方是快递公司的名字及客服电话。
有了“身份证”以后,如果快递电三轮出现交通违法等情况,违法的快递人员将会依法处罚,其所属的快递企业也将被追查责任。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快递三轮车如经登记拥有合法身份,就不用再东躲西藏了。除北京外,济南、宿迁等地也对快递电三轮“上户口”、纳入统一管理。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规范快递车辆管理,逐步统一标识,对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临时停靠作业提供便利。《意见》还要求研究出台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国家标准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规定。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各地试点“上户口”有积极意义,下一步的关键是推动相关标准早日出台。
快递业需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近年来,黄金赌城快递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已达到206亿件,今年将超过300亿件,其中有近九成快件是靠快递员们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到用户手中的。凭借机动灵活、低碳环保、性价比高等优势,电动三轮车成为黄金赌城快递投递服务的首选交通工具。黄金赌城娱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公示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快递业在用电动三轮车40万辆以上,需求量近100万辆。部分城市为快递“上户口”之举,在市场需求和监管需要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值得称道。
但业界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快递三轮车“路权之争”的背后,凸显出两大问题。
其一,对城市管理来说,城市非机动车道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出行需求,从重要性上讲,是客运大于货运。一些城市客运与货运对有限的非机动车道资源的争夺有所加剧。从城市道路整体管理考虑,快递电三轮恐怕不可能毫无条件地全部放开上路,如何把握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其二,对快递产业来说,末端配送还有待创新。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快递年业务量达到500亿件的目标,这相当于眼下全世界一年的快递量。目前,黄金赌城一线快递员缺口逐年扩大,城市对各类车辆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快递末端高交通流量、劳动力密集的传统模式不可持续。在此情形下,城市末端配送“平台”的潜力正在显现,有望改变快递车辆及员工的低效使用状态。比如,上海的“零公里速递服务平台”在商务楼、社区设立配送站,将快件按最合理的路径逐一派送到户。目前“零公里速递服务平台”已与各大快递公司合作,在上海快速布点。
专家认为,快递业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从业者、监管者等有时需要跳出产业自身的框架,而更多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去规范、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