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事]“大山愚公”魏登殿:深山坚守数十载 绝壁蹚出脱贫路
人物小传:
魏登殿,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人,1975年从部队复员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42年间,面对“九分石头一分土”“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走瘪子”的现状,他带领村民凿路、找水、架电、建房,加工农产品发展特色产业,一点点“磨”出脱贫的门路,硬是把全县最贫困的穷山村带上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2月12日,元宵节刚过,大山深处的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就呈现出忙碌景象:村民们正忙着用玉米剥皮粉碎一体机加工玉米糁。“我家去年收获了3000公斤玉米,能够加工玉米糁1800公斤。以前每公斤玉米只能卖1.6元,加工后的玉米糁每公斤可以卖8元钱,这样算下来光这项就能收入1.4万元。”正在加工玉米糁的坎子山村二组村民毛家玲告诉记者,这多亏了魏书记“弄来”了机器。
毛家玲口中的魏书记叫魏登殿。这天,魏登殿也猫着腰在自家地里忙活。和村民不同的是,他是在傍晚起雾后的天黑时分才下地的。“野人回来了!”老伴马胜英的一声嗔怪,让面有愧色的魏登殿心头一紧。
白天忙村务没时间料理自家事,只能伴着夜晚的星光打夜工——这样的日子对魏登殿来说,已默默走过42年。42年来,他带领村民凿路、找水、架电、建房,加工农产品发展特色产业,一点点“磨”出脱贫的门路,硬是把全县最贫困的穷山村带上了康庄大道,被乡亲们称为新“愚公”。
豁出命 拼一回
绝壁间凿出“大道”
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坐落在绝壁上的村落”。大山阻隔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村民到距离10公里外的泗峡口镇上办事,早上天不亮动身,回来已是漆黑不见天。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复员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修路就成了他的“执念”。魏登殿说,走不出大山,想要脱贫就是痴心妄想。
出任村支书不久,村民马康荣夜间出行时,不慎摔下山崖丧命,家人哭断肝肠。这一幕更加坚定了魏登殿修路的决心。路,是坎子山人的命。
魏登殿的想法是,在绝壁之上,硬生生地凿出一条“天路”来。可村集体根本拿不出一分钱。
没有钱,怎么办?1977年初,魏登殿挎着军用水壶,背着4个如锅盖般大小的火烧馍,乘帆布篷货车,在尘土飞扬的山路上颠簸3天后,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相关领导请求支持。
经过努力,魏登殿争取到了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在工程建设中,魏登殿不仅担任总指挥,还当爆破手,和技术员吃住在工地上。他今天搞竞赛,明天搞评比,带领大家肩挑、背驮、手刨。近一年后,一条5公里“之”字形盘山公路竣工,山上到集镇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15分钟。
然而,坎子山村在大梁山深处,村民居住分散,一条出山路还不够。“跑部门、争项目,然后大家伙儿豁出命地干,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往前拱,我们穷山村,没别的办法。”魏登殿说,他当村党支部书记的42年里,大半时间花在了修路上。
漫长的修路过程,他没有一次不坚守工地,经常累得头昏眼花。2003年坎子山村通组公路贯通,2004年村级硬化路面,2008年修通村级断头路。至今,坎子山村已修通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一去不返。
通水,对“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走瘪子”的坎子山村而言,同样充满艰辛。1997年,坎子山村筹集资金上百万元,引来山泉水。开挖110口安全饮水水窖,结束了村民们吃泥水的历史。如今,坎子山村又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村民杨才华握着魏登殿的手说:“做梦都没想到,龙头一开水就来,我家水桶要闲置了!”
重生态 树品牌
“石窝窝”里搞特色产业
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坎子山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
如何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魏登殿瞄准了脚下这片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美化山村搞旅游。可满山都是石窝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1986年,魏登殿到农业部门取经后,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前来了解的村民一拨接一拨,可没人“吃螃蟹”,他只好独自尝试。当年,玉米单产从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坎子山轰动了。
2012年,魏登殿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进京时,他的行囊引起媒体关注。他带了两件礼物:乡亲的“笑脸”和坎子山村的蔬菜。两个10多公斤重的白萝卜、金黄的玉米、大个的土豆,都是魏登殿亲手种出来的。
如今,“坎子山”牌农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村里建起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800亩地膜覆盖的玉米喜获丰收,1000亩包菜和1200亩高山土豆供不应求。“玉米加工成苞谷糁,圆白菜加工成方便面袋料,土豆加工成干片,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转型成功可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85户261人脱贫不成问题。”魏登殿打好了算盘。
在魏登殿看来,只发展种植业是不够的,还得壮大传统畜牧业。湖北口回族乡的马头山羊品种优良,肉质鲜嫩,早就远近驰名。1990年,面对全村仅有8头牛、11只羊的现状,魏登殿和村委会一班人采取行动:一是选优良的品种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二是对栏圈改造给予补贴。如今,全村有700多头牛、3500多只羊,人均拥有2头牛、6只羊——2016年的最新数据让魏登殿欣慰。
村民们鼓起了腰包,村里基础设施的短板也补起来了。1985年以前,坎子山村大多数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后来,村里用了8年时间来消除茅草房,又用了8年时间让村民住进了冬暖夏凉的瓦房。如今所有小区都实现了场地硬化、绿化,公厕、垃圾池全部配套。
办实事 办好事
一辈子不落“话把子”
42年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魏登殿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一生一世不落“话把子”。
“当年乡亲们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花,实在是太困难了!”看到这一情景,魏登殿心中很难过。
在坎子山村,魏登殿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魏等电”。这个称呼,与他当年跨省“借电”的经历有关。
为通电,魏登殿费尽了脑筋。1992年,魏登殿跑到邻近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反复恳请,也曾当过兵的对方负责人被魏登殿打动了,终于同意借电。但架线资金是个难题。不能等!魏登殿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他想了个主意,可以物资相抵。
一时间,村民们送苞谷、扛土豆、背黄豆、拎鸡蛋……成群结队送到村委会。魏登殿和村干部忙得前脚绊后腿,将一批批土特产送到集镇上出售换钱买设备物资。当年8月份,山上通电了,村民们说“魏等电”变成“魏灯电”。
不过借电成功后,所有开销11万元。有村民不理解,觉得费用高。还有村民怀疑:老魏抽烟厉害,“是不是钱让烟烧了?”听到村民们的议论,魏登殿这个硬汉子落了泪。自此之后他彻底戒烟,25年不抽一根烟。
魏登殿郑重向乡政府提出申请:成立专班,请求查账。时任湖北口乡人民法庭庭长的哈长金是工作组组长,经过细致调查,工作组召开群众大会还了魏登殿清白:招待技术人员的香烟开支仅25元,全部发票有据可查,账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哈长金握着魏登殿的手感慨地说:“坎子山村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42年里,魏登殿经手的资金多达几百万元,他始终不越雷池半步。每次到县城办事,他都住在20元钱一晚的招待所;到市里跑项目,为了省下饭钱,他总要做几个大大的火烧馍带上;坎子山村的房子盖了一间又一间,魏登殿始终住在20多年前简单翻修过的老屋里。村民魏文新家和魏登殿家挨得近,魏文新有些心疼地说:“老书记家里很干净,没多少东西,最值钱的就是一台旧冰箱和大肚子黑白电视机。”
扎根深山42载,魏登殿在武汉工作的儿子几次要接他到省城享福,但老魏说得实在:“我的心在坎子山村,魂在坎子山村,我哪儿也不去!”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