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抓斗”海底淘宝记
观看直播请扫描二维码
美丽而危险是大海的天性。印度洋时间3月2日晚,作业区上空下起了绵绵细雨,远处,海风裹挟着涌浪一波波袭来。出发时,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就在微信群里提醒,不要在桌子上搁置任何怕摔的东西,事实证明这完全是经验之谈。随着船体的剧烈摇晃,抽屉不时开合,桌上的水杯、苹果等则应声落地,四处滚动。
尽管站都站不稳,但昼夜不停的工作模式却一直进行着——24小时作业,4个作业组轮班。根据任务部署,当天晚上7点半,第3作业组刘为勇一行要下放深海“电视抓斗”。
检查相关设备、开启动力定位系统,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帽,一切准备就绪。“拉紧绳子!”随着一声令下,几位调查队员拉紧止荡绳,抓斗不再大幅摆动,最终小心翼翼入水。约莫一个小时后,抓斗顺利见底,开始又一段深海“淘宝”之旅。
此行,“通臂手”——深海电视抓斗的目标是在水深近2000米的大洋洋底,对海底表面的松散岩石、沉积物等进行抓取采样。科学家们认为,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形成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而热液活动一旦发生,一定会在周边的沉积物中留下“证据”——通常,存在于热液活动区域附近的沉积物中铜、铁、锌等金属元素较周围背景呈现高值异常,热液活动也会对周边海水带来温度、浊度、盐度、甲烷、自然电位等方面的异常信息。
不过,如愿抓取“证据”却非易事。大海无垠,洋底难测,关于深海取样有人曾形容“好比从三层楼用渔钩钓取地面上的一根针”。这话并不夸张:此次科考的作业区地处西南印度洋的洋中脊,是全球最长、最复杂的构造体系,与陆地上的高山峡谷相似,这里的海底起伏很大、断层严重,稍不留神抓斗就会摔倒,甚至在海底撞山。
若想抓到较为理想的样品更是难上加难。28.4米、9.8米、5.4米……随着抓斗慢慢迫近海底,第3小组当班首席助理于淼盯着实时回传的摄像画面一动不动:大块的玄武岩、沉积物,还有偶尔一闪而过的虾或海绵……抓斗拍摄的海底图像持续发回,于淼想抓取的样品始终没有出现。
“这片区域的岩石太大了,抓斗力量有点小”“刚才那块岩石貌似还比较理想,可惜错过了”“抓取一下试试”“不好,卡住了”……时间一点点流逝,于淼开始有些着急。“船向正南方向移动100米”“收到,已经向南移动100米”“船向东移动100米”“收到,已经向东移动100米”……发生在深拖实验室与驾驶台之间的类似对话,已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理想的抓取目标仍未找到。
“终于抓到了!好!”印度洋时间23点13分,在设备保障人员操作下,电视抓斗合拢“虎口”,抓住了一些沉积物。此时,深拖实验室里传出一阵欢呼。
从脚下几千米海底抓取的“宝贝”就要亮相了,大家忍不住到甲板上等候。“开斗!”咚咚咚几声闷响,电视抓斗张开虎口,将海水排出,只留下些灰白色的沉积物和黑色生物碎屑,生物和地质科考队员立即围上来拍照取样。
这些其貌不扬的软泥状沉积物是有孔虫砂,主要成分是有孔虫壳体。“从海底取回的沉积物,科考队员会利用相关仪器对其中的化学元素,尤其是铜、铁、锌等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以推断这片海域是否存在热液活动。”邓显明告诉记者。(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沈 慧)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