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委员呼吁:专家“转会”明码标价,这乱象得治

2017年03月11日 07:29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 彭薇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

  这段话,是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对人才计划现状的形象总结。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为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黄金赌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少政协委员指出,人才项目种类太杂,容易形成重复申报资助等,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帽子’满天飞,是人才计划实施中出现的一种乱象。”王向朝说。

  “帽子”过多,重复资助比例高

  据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已近20个,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每一顶‘帽子’,都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王向朝说,由于人才工程事关前途命运,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

  然而,“帽子”过多过乱,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负面效应日益凸显。

  “大大小小的‘帽子’形成环环相扣的‘帽子’链,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王向朝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一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在今年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同样关注到“帽子”走样带来的问题。

  丁烈云说,除了项目种类多,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管理分散、重复支持。他说,“一些人才为了获得不同部门的支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重复申报各类同层次人才计划,以争取更多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杰青”获得者约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时是“长江学者”。“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443人,其中有240多人同时入选“优青”或“万人计划”,重复资助比例高达55.8%。

  “帽子”太亮,人才背离正方向

  让王向朝更为忧虑的是,“帽子”光环被过度放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想方设法以高薪和动辄千万元的经费吸引各种戴“帽子”的人才。在去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就忍不住说:“现在院士专家就像足球队员一样,流行‘转会’,绝不利于水平提高。”

  “作为人才引进时,专家、学者都是明码标价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透露,某大学对于全职引进院士级杰出人才,提出年薪不低于人民币120万元,安家费和住房补贴总和不低于100万元,而针对杰出人才专家所配置的科研启动经费视学科发展而定,最高可达2000万元。

  在政协委员们看来,用人单位竞相抬高价码,这是一种不良的导向。

  丁烈云指出,这种局面还带来另一个问题。由于拥有国家“人才头衔”的学者稀缺,有的用人单位将“人才头衔”变为“人才定价依据”,“人才头衔”越多越高,享受到的待遇也就越高。地区财政经济条件好,人才的待遇就高,造成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动。

  王向朝说,抢“帽子”使很多青年人才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论文近了、离成果远了。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他指出,这同样加剧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浮躁之风。另外,抢“帽子”也助长了学术界“拼关系”的不良风气。

  “以上问题如果不解决,人才项目的实施可能有违设计初衷,影响学者潜心搞研究、做学问。”丁烈云说。

  “帽子”回归,人才考评须完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何力看来,人才计划乱象的背后,是科技评价体系的乱象。

  “科研评价越改革,评价的量化计算公式就越复杂。”何力认为,作为科研的指挥棒,人才评价不能只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

  对此,王向朝也建议,加强“人才工程”的过程管理。比如,完善评选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公众参与监督。评选标准的设定,也应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等。另外,完善人才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

  何力感慨,在国外,“人才帽子”只是一种荣誉,与科研评价并不挂钩。不少政协委员指出,解决人人追求“帽子”的问题,首先要剥离“人才工程”的利益因素,让“帽子”回归为一种荣誉。

  不少政协委员建议,黄金赌城科技评价体系建设中,应对科学、工程和技术等不同人才梯队进行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一套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王向朝提出,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对当前国家层面上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问题。另外,尽量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避免一人多冠,赢者通吃。针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导制度,一方面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设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当竞争。

  丁烈云建议,要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重要的人才计划入选者,弱化短期、硬性的论文考核指标,延长考核周期,鼓励长线研究,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质贡献的考核。

  “地方政府应梳理本地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使之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并适应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的科研经费统一申报平台,避免科研经费重复资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王向朝说。

  (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