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家庭医生“诊治”看病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黄金赌城娱乐,还要加上积弊多年的医疗无序、“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怎么破,才能回应百姓呼声,治标更治本?先行先试的上海,给出一套完整方案: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做实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1.0版”已覆盖所有社区
上海市郊嘉定区马陆镇西姚村居民闵友祥,一说到自己的家庭医生翁立立,就眉开眼笑。
闵老伯是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前每月得花费一整天,奔波几十公里路,到市中心的专科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取药。去年4月,他和翁医生进行了“1+1+1”签约,在社区就能配药,比三级医院还便宜。平时身体有点问题直接咨询小翁,诊疗之余还能唠唠家常,闵老伯真心觉得满意。
像翁立立这样的家庭医生,上海现在有5000多名。家庭医生不再是西方国家少数人享受的医疗服务专利,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
上海从2011年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目前,以服务为主的“家庭医生1.0版”已覆盖所有社区,签约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44%;在部分社区试点一年多的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以老年人口及医疗重点人群为主的签约者,也已超过140万人。
第三方调查显示,上海92.1%的居民表示找家庭医生就诊很方便,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上海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测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已连续4年高于三、二级医院。
家庭医生有啥好?随便走进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都能告诉你:“看病方便,服务贴心,让老百姓得实惠!”
上海探索的“1+1+1”签约服务中,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自愿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只要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就享有上级医院专科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住院转诊可走绿色通道等“大礼包”。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减少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奔波,又能降低药费支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的药物,家庭医生可以延续大医院处方,将药品通过专业物流配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一次配药量可以从1—2周提高到1—2个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供应,医保报销比例更高,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每月少支出几十元至上百元药费。
家庭医生颠覆了市民就医体验,一些儿女忙碌或老人独居、行动不便的人家,干脆把家门钥匙交给家庭医生,方便上门探望、配药。有位家庭医生,身边放了51把居民家的门钥匙!
重塑就医习惯,让分级诊疗水到渠成
今年上半年,“1+1+1”签约就要在上海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如今每天都有七八千名居民自愿签约。家庭医生制度正在迅速改变着上海人的就医习惯。2016年,签约居民在“1+1+1”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的比例已近80%,在签约社区就诊比例超过60%。
从“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到基层首诊、定点医疗、双向预约转诊,居民分级诊疗的就医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家庭医生和一二三级医院分工协作制,雏形初现。即使是在像徐汇区斜土街道这样知名大医院林立的“医疗高地”,居民们依然很“认”自己的家庭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据估计,随着居民社区首诊、常见病慢性病就医持续下沉,今年底,有序就医的上海分级诊疗体系将基本形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压力将逐步缓解。
优质资源下沉,医疗大数据畅行
家庭医生发挥大作用,因为他们有“后台”有“资源”:35家大医院划出50%的专家门诊号源,提前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优先开放;各区依托区中心医院或市级医院统一组建起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患者在社区拍片、抽血、做心电图,一样由名医读片、做检验报告;全市已有41家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其临床主治医师会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病患转诊也有对接制度。医疗资源下沉、共享,让基层获得了技术支撑。
上海的每位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疗卫生管理者的手机或平板电脑里,都装着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APP(应用程序)。每位居民完成“1+1+1”签约,就会自动生成一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不论在哪就医,医生可以迅速了解其就诊、用药情况。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通过APP清楚知道每年、每月的各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绩效考核和个人薪酬收入等情况,数据实时更新。
目前,上海市级数据中心集聚了超过200亿条诊疗数据,以此为基础,一个连续有效的百姓健康管理模式才能高效运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实地考察了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后连连称赞,说“有推广价值”。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5日 04 版)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