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实施免费自然葬:罐体可降解 不保留骨灰
昨天,北京市长青园公墓举办自然葬安葬仪式。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昨天,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意味着自然葬——这一新的殡葬方式正式推出。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
自然葬,不同于一般的花葬、树葬、草坪葬——留有骨灰,同时在小型纪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自然葬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整个葬区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只是一片草坪,前有杨柳,后有松柏,旁边则是一片湖水。
自然葬区不设任何标识
昨天的安葬现场,安静、肃穆、温馨。着深绿色制服的礼宾人员捧着泛着白瓷光芒的骨灰罐稳稳前行,着黑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打着黑伞一路陪伴。一行人来到葬区,现场已开辟好31个土穴,土穴的大小刚好能放入一个骨灰容器。礼宾人员单膝下跪,将骨灰罐缓缓放入大约深2米的土穴内,先撒几把花瓣,再附上几把黑土,然后用草坪封住。31份骨灰陆续放入土中,100多位逝者亲属手捧菊花,见证这神圣一刻,有人默默流泪,但没有哭泣之声。
骨灰落葬后,家属并不清楚自己亲人的骨灰具体安放在哪一处安葬点,整个自然葬区没有任何标识留存,看上去跟普通一片大草坪没什么区别。家属只知道“亲人就葬在这片绿地中”。人们把手中的菊花抛向草地,有人则流连在草坪中,久久不愿离去,做最后的告别。
家属获铜质纪念牌
礼毕后,家属可以得到一块铜质的二维码纪念牌,标牌上写有亲人名字,二维码配有原木盒子,盒盖上雕有菊花。扫码后,可看到逝者的生活照片、视频集锦、人物传记、亲友圈、家谱树、缅怀平台等。这个二维码只为逝者家庭定制,人们可以在这份特殊的家族纪念平台上,与逝去的亲人“说话”,给逝者奉上鲜花、点燃蜡烛等,健在的老人们甚至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留下自己的遗嘱,写下墓志铭,跟子女交代后事等等。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1平方米的区域可安葬10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10倍,这片草坪面积虽不大,但是可以安葬1.5万份骨灰。由于这是本市首批骨灰自然葬,今后是以集体安葬方式统一下葬,还是逝者骨灰随来随葬尚未确定,“要根据市民的接受程度和业务量来确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安葬费由政府补贴
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采用自然葬方式安放亲人骨灰,市民不用掏一分钱,每份骨灰安葬成本价为4000元,全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公墓,用于业务办理、购置可降解骨灰容器,提供告别、安葬仪式、日常祭扫、共祭等礼仪和安葬服务。
目前,可实施骨灰自然葬的墓园有两家,除长青园墓区外,还有北京市太子峪陵园。实施骨灰自然葬后,本市将有两种“零付费”骨灰安葬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海撒。目前每份骨灰海撒的补贴费用也是4000元,海撒时可随行6位亲属,去年一共举行了61次骨灰海撒活动,海撒骨灰2456份,9000余位市民参加海撒活动。
晨报解惑
如何办理骨灰自然葬手续
(一)服务对象
骨灰自然葬的服务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亡故居民。
(二)办理手续
1.提供亡故居民的火化证明及复印件;2.提供亡故居民的户口簿及复印件;3.提供经办人的身份证件及复印件;4.签订骨灰自然葬协议书。5.移交骨灰。
(三)主要服务内容
免费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可降解骨灰坛、暂存骨灰、集体告别仪式及骨灰安葬仪式、纪念证和纪念物、纪念光盘、日常祭扫和清明集体共祭等。
(四)骨灰自然葬集中安葬点
目前,全市骨灰自然葬集中安葬点主要是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北京市太子峪陵园。
(五)办理地点及时间
根据任务分工,骨灰自然葬业务办理和服务实施由承担骨灰海撒服务的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负责,现有三个办理站点:
一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本部),地址在海淀区颐和园路17号。电话:62543669
二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第一服务站,地铁1号线八宝山站东300米,第一个红绿灯左转30米路东,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西南侧。咨询电话:88255229
三是北京市东郊殡仪馆服务站(朝阳区平房北街133号)。咨询电话:52458930
记者探访
“我把老伴儿留在这里”
自然葬草坪外有一圈厚厚的大理石围栏,上面整齐地放着31位逝者的铜质二维码纪念牌,一牌一束花。85岁的陈贤芳盯着写有老伴儿名字的铜牌,几次想揽入怀中,旁边的儿子不断提醒他:“爸,先别动,仪式还没结束呢。”
陈贤芳在中科院工作,老伴儿是中科院的会计,去世时83岁。“本来想海撒,办理手续时,看到这种新的安葬方式。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伴儿以这种方式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我们很安心,也很放心。”陈贤芳说,留着骨灰也没有实际意义,纪念一个人要放在心里,“既不保留骨灰,又可以入土为安,随时可以来这里祭扫,挺好。我将来死的时候,要先捐遗体,然后也来这里”。
尹爱娟女士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2015年这一年,她先后失去了公公和父亲。她和爱人为公公选择了海撒,为父亲则选择了自然葬。“我爸一辈子爱养蜂,蜂追逐花。这里有草有花,相信也有蜜蜂会陪他,我们觉得挺好”。
市民多是在办理海撒手续时,知道有自然葬,随即选择了这种新式殡葬方式,“主要是因为扫墓方便。”给某画家做助理的侯先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她母亲去年去世,“也曾想过传统的安葬方式,甚至想运回老家土葬。但是,一来离家远,不方便祭奠;二来墓地也不是最终的结果,还要惦记着以后怎么办。人去世,最终还是要融入自然的,不如直接采取这种方式。我父亲说,身后他也会来这里的。”侯先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