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铁杆庄稼”咋样“铁”下去?吉林玉米生产再获丰收

2017年04月09日 07:50   来源:人民日报   祝大伟

  编者按: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黄金赌城一些地区成为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这些“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优化生产经营结构,区域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优化区域结构过程中,如何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面对更加优质、“绿色”的市场需求,如何加快生产方式调整,将区域资源优势切实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眼下,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推进,本报记者深入吉林、河南等优势产区,探问春耕进展,近距离观察优势产区进一步提升优势的实践。

  春耕在即,吉林省公主岭市石丰村兴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冯俊,正忙着在村里谈土地流转的事。去年在村里流转了几百垧(一垧为15亩),他今年准备扩大到三五千垧。

  “这旱涝保收的气候、这黑土,加上多年种玉米的经验,天时、地利、人和呀。”玉米没了“保护价”,“钱”景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种出来。逆势扩张,在冯俊看来却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数据显示,去年吉林省玉米生产在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总产约567亿斤,亩产达1030多斤,亩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地处黄金玉米带,吉林省将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契机,在调优调强上下功夫,打造全国玉米的核心优势产区。”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说。

  靠规模“挤”效益

  合作社种粮成本低,卖粮直接对接大企业,一斤粮比普通农户能多卖2分钱

  站在地头,一片黑土地连到天边,冯俊种的地真真是“一望无际”。

  “就拿秋收说,老乡雇车收粮,玉米棒拉回家脱粒,再运到我们合作社院子里,没几步路,一斤粮成本就增加了2.5分钱。”种地面积大,把账却算得入分入厘。

  冯俊种的粮在地里脱粒收割完直接拉到烘干塔烘干,随后运往大连港口。“大机械减少了收割运输环节,这一项就让一垧玉米降低成本1000多元,效益一点点挤了出来。”在合作社的大院里,籽粒直收机等大小机械近百台,日烘干量500吨的烘干塔两座。

  “去年,一垧地流转费用9000元,今年大概5000到7000元,规模效益会更可观。”冯俊是石丰村“坐地户”,为让乡亲得实惠,他尽可能把土地租金按最高标准算。

  据吉林省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一般在每垧2000—4000元,比往年下降约30%—70%。预计今年土地流转规模同比将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达到35%以上。

  吉林省还积极引导各地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经营模式,降低经营风险,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效益。

  “全村总共500垧地,去年合作社耕作了270多垧,今年达到400垧。估计明年全村的地我们不到20人就全种了。”松原市大洼镇房身村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李德文说。

  土地变股权,收益靠分红。房身村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行全程托管经营,从种到销全交给合作社,入社农户只等年终结算。

  “合作社种粮成本低,卖粮直接对接大企业,一斤粮比普通农户能多卖2分钱。”李德文说,去年每垧地效益比小农户高出3000多元。

  全程托管让李德文的合作社省去了支付大量土地流转资金的难题,经营风险由入社农户和合作社共担。合作社“轻装”运营,李德文感觉更加轻松。

  “经营主体手里的土地越多,面临的生产风险越高。这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保障政策。”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舒坤良说。

  推动节本降耗、促进规模经营,吉林省让种粮大户体量大起来,压力减下去。2016年,吉林省实施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试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5%,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实施,农业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

  市场里“谋”出路

  提升优势重在调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导向,否则就调不了、调不动

  公主岭市刘房子镇苕条坡村农民齐树彦刚刚和甜玉米加工企业吉林农嫂公司签了五年合同。

  “试种让全村人看到钱儿了,刚开春村里人就跟企业把订单签完了。年底,企业按每斤0.67元收甜玉米。”齐树彦说,去年,一垧地足足产了3.5万斤鲜玉米,整穗带叶7毛钱一斤卖给企业。

  “瞅准市场多赚钱,大伙都甜到心里去了。”齐树彦核算过,成本投入上,种甜玉米和普通玉米差不多。可是,普通玉米一垧地也就产2.5万斤,按6毛钱卖,跟甜玉米就差了8000元的收入。

  农户签订单,企业找市场。目前,吉林农嫂公司两条生产线年加工销售鲜甜糯玉米2000多万穗,不仅在国内市场线上线下热销,还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势在调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导向,否则就调不了、调不动,调了效果也不一定好。”公主岭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强说。

  今年,公主岭市还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建设20万亩功能型玉米示范田,吸引种植大户种植高淀粉、高蛋白的功能型玉米,适应饲料加工的需要。

  据悉,吉林省正以中部25个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对接精深加工和饲料加工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围绕口粮化、主食化,重点打造鲜食玉米品牌,开发玉米食品粗粮细作产品市场,提高综合效益。

  立足生产优势抢占销售市场的同时,吉林省还将建设玉米产业集聚区,扩大玉米就地消化能力,力争全年销售和加工转化粮食500亿斤。

  松原市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的总经理肖非介绍,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企业将把加工量从去年的70万吨,提升到90万吨以上。

  肖非说,今年开春,企业就把玉米收购价格提高到每吨1450元。“不希望本地玉米流出去。目前,企业日收购玉米量已满足不了加工需要。”

  “玉米就地有销路,卖粮省事也省成本啊。”李德文时刻关注周边和玉米相关的企业动态。今年,松原市前郭县深井子牧场计划投资11亿元的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就要开工。

  玉米既是食品又是工业原料,在粮食当中产业链最长。“玉米产业做优,需要政府顶层设计、精确测算,形成全盘的规划,让加工产品多元化,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风险。”舒坤良说。

  大粮仓“绿”起来

  黑土地是最大的优势,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保护好黑土地

  “现在一垧地基本上都是2000斤肥,我们五年要减下去800斤,同时保证粮食不减产。”榆树市晨辉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晨信心十足。

  从事保护性耕作推广近十年,他见证了技术完善带来的效益。如今,合作社已经在1000垧地上推广了秸秆还田技术。

  “和传统人工捆运秸秆、旋耕起垄施肥相比,这种保护性耕作整理秸秆、播种等由一台机器就能完成,一垧地节约成本800元左右。”刘晨介绍,覆盖地表的秸秆,保墒、防风蚀,草都长不起来。

  在他看来,经过一年的时间,秸秆腐烂程度达90%以上,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黑土越来越黑,农药化肥越来越少,咱们大粮仓才能‘绿’起来。”刘晨说。

  “黑土地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保护好黑土地,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稳定提升粮食产能,黄金玉米带的优势才可持续。”长春市农委主任鲍文明说。

  今年,吉林省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补贴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推广以抗旱保墒为核心的深松技术,农机深松补贴面积达到600万亩。

  同时,吉林省今年还在敦化等4个县实施玉米大豆轮作面积100万亩,舒兰等7个县施用商品有机肥试点,逐步总结推广用地养地结合模式。

  作为黑土地保护联盟的一员,刘晨的合作社还与省内的科研部门联合研究秸秆还田的虫害预防。

  “当发生病虫灾害时,卫星上的农作物光谱信息就会产生变化,提高对病虫灾害预警和统计的效率。”长光卫星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

  今年,吉林省将加快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统筹运用“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整合土地确权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区划数据,对接气象、水利、林业数据,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年底前基本实现全省覆盖。

  “需要依托科技支撑,打造精准农业。”舒坤良认为,政府应打通科研单位、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的合作,让科技含量更高、更精细化的生产方式落到田间地头和企业生产线上。

  眼下,刘晨在田间地头成为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者。他期待,未来会有更科学的种植技术让大粮仓更加“绿色”,让农民受益更多。

(责任编辑:张雪)

“铁杆庄稼”咋样“铁”下去?吉林玉米生产再获丰收

2017-04-09 07:50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